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金融扶贫政策。探索设立扶贫发展专项基金,延伸服务网络,加大信贷投放。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放力度。全面落实扶贫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县区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重点开展扶贫担保业务。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和保费补贴。
第三十一章 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强化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扎实做好建档立卡,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严格识别程序,把好关键环节,精准掌握贫困村户的基本信息,认真制定扶贫对象和需求清单、脱贫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和脱贫责任清单,确保底数清、户情明、措施准、责任实。实行精准识别工作分级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扶持对象精准识别、公开公正、经得起检验。
强化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市、县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面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各类涉农资金用于扶贫开发,聚焦脱贫攻坚。扶贫项目实行“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省市备案”。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加强资金检查、审计、监察和稽查等工作,健全公告公示制度,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严肃查处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强化社会扶贫。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实施扶贫志愿者扶贫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助、参与扶贫开发。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倡导民营企业包村包户扶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精准扶贫。
第三十二章 加强扶贫组织领导
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按照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治理格局,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报告扶贫脱贫进展情况。市委、市政府负责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县级党委、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做好对象核准、路径选择、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市直各部门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到县区或者扶贫开发任务重的乡镇挂职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好、能力强、真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精准选配贫困村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选派非贫困村驻村扶贫专干。加快推进贫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强化舆论导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增强脱贫攻坚的合力,坚定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心。加强扶贫开发的交流合作,广泛、深入报道各地各部门脱贫成效、实践经验和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舆论氛围。
第十篇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福祉
繁荣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促进收入公平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供给多元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互协调。到2020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有依托、生老病孤有依靠、社会生活有尊严,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第三十三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转型发展。
基础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导向,扩充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完善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任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开展省级示范高中和优秀省级示范高中创建工作,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公平的高中教育。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完成千所“村小”提升工程任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3%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
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升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开展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分段人才培养试点,支持高职院校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服务。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推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亳州学院联合办学,构建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提高中职毕业生升高职、升本科和高职毕业生升本科的比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建立“工学一体”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组建职教联盟或集团化办学试点,加快构建具有亳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到2020年,全市职业院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完善市级职教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提高县区职教中心办学水平。实施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和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推进亳州工业学校新校区、亳州特教学校新校区建设,“十三五”末,实现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专科学校目标。
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装备投入,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按省定标准配齐学校图书、仪器等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师师机比达到1:1,学生生机比达到8:1。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素质教育。在加强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命教育。通过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决策判断和分析的能力、群组合作和适应的能力、传统的人文精神、规范的道德行为和现代公民意识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化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到2020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县区全覆盖。
终身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育、培训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建立面向广大职工、新型职业农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依托亳州电大建设开放型大学,加强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终身学习成果认证。
第三十四章 创新卫生计生服务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保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坚持计划生育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合理增长。力争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施“智慧医疗”工程,建设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发展远程医疗。加强卫生资源三级网络建设,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加强市、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省内外知名医院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医疗服务与质量监管,全面实施“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开展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制度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完善无偿献血宣传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实施健康管理团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市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华佗中医院新院、蒙城县中医院新院投入使用,市传染病医院、市急救中心、市精神病医院独立运营,启动涡阳县中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强疫情监测、艾滋病防治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巩固结核病防治成果。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抓手,全面推动爱国卫生运动。
严格卫生计生行业监管。理顺市、区卫生计生执法体制,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专项行动,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医疗机构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减少医疗事故。加强医废监管。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实施卫生计生民生工程。继续完善民生工程制度和措施,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各项民生工程惠民受益水平。进一步健全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提升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功能和水平。
优化人口计生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依托全员人口数据库,提高全员人口信息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围绕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抓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实现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到2020年末,全市总人口稳定在670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
发展中医事业。实施“名院名医名科”工程,加大对中医院的扶持力度,蒙城县中医院、华佗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院。新建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建成32个中医馆,创建2个国家级、10个省级、12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85%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广泛开展“拜名师”活动,定期邀请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来亳坐诊;培养10名省级、20名市级名中医。蒙城县中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并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广泛开展治未病服务和康复服务工作。充分挖掘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做强“华佗”品牌。
第三十五章 大力推动全民健身
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新建社区实现体育设施配套。开工建设市体育馆。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覆盖水平。建立健全规范管理机制,扎实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推广五禽戏,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全面深化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到2020年,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体育、艺术2+1项目”示范校达到160所,市级校园足球布点学校达到60所。
第三十六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着眼化解风险、增进福利、兜住底线,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城乡养老和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抓好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加强城区养老院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居家养老。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养老机构行业管理,促进养老机构安全规范发展。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续保率达到80%以上。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完善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就医管理服务和协作机制,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直接结算。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救助家庭收入科学核定机制,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的衔接机制,以及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儿童福利院建设,提高孤儿养育水平。坚持扶贫助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残疾人养护机构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创建“示范型福利企业基地”,建立健全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等相关政策,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救助及康复等工作顺利开展。弘扬受助者自助、受助者互助、受助者助人的积极价值观,增强社会公众和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救助的信心,形成乐善、扶危、助弱的良好社会风气。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智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更加重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支持各类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国有企业员工、留学回国人员、大学生、复转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开展实体创业和网上创业。建立“立体化”就业信息发布体系,帮助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鼓励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提升创业人员市场适应能力。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鼓励初创企业进入孵化基地或标准化厂房。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推进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