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甘肃“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 建成多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等(全文)

添加时间:2016-08-16 13:51:38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二)环境安全。结合环保产业发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应用矿山、油气田、尾矿库、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安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积极研发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放射性污染等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发环境污染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等高效、科学、便携、直读式设备,推广蓝藻污染应急处理材料及工程装备等。

(三)生产安全。围绕矿山开发、危险化学品生产、有色冶金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安全生产研发支撑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和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示范推广,在高危行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减少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加大职业病危害的监测和防治,加强劳动安全防护,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

(四)防灾减灾。针对我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气象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基于大数据,开发应用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灾情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受损生态系统快速修复技术、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与决策指挥关键技术,形成防灾减灾技术储备、装备生产、物资保障、预警预测、应急反应等方面的产业体系,增强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应急救援。适应新形势下应急救援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应用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技术和产品,发展危险化学品和矿山事故应急防护、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医疗应急救治、道路应急抢通、消防、工程抢险、核事故处置等产品,逐步形成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的应急救援产业体系。

九、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与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一)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加快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以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为重点,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发挥兰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体系,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积极搭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行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以兰州惠商为龙头,加快本地化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集交易、支付、配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优化现代物流布局,围绕国际空港、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兰白都市圈为中心,天水、平庆、金武、酒嘉地区为枢纽,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格局,建设具有国际集聚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推进特色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等重大工程。推广智能化物流仓储装备应用,健全农村和社区末端物流服务网络。

(二) 研发设计与科技服务业。突出研发设计服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队伍。重点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咨询和技术创新等科技服务,加快兰州科技大市场、科聚网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能力,支撑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平台,打造一批专业研发设计企业和品牌。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培育和壮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关联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个性化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科投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的服务能力,发展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强化科技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金融与保险服务业。加快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开发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发展众筹、互联网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推动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支持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发展网络银行、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现代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兴陇宝”投融资平台和兰州银行“e融e贷”服务能力,推动甘肃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推广金畅互联网金融体验中心,完善我省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三维易付”支付平台的推广应用,鼓励省内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地结算系统。

(四)文化与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旅游服务,搭建甘肃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平台,完善电子景区、智慧旅游建设运营,打造互联网运营模式,推动我省智慧文化旅游发展。加快推进甘肃省图书馆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促进数字内容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合创新,支持读者甘肃数码科技公司充分利用读者集团的杂志、图书和音像制品资源优势,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服务,全面布局从内容开发到手持阅读器生产的系统产业链,大力推动数字虚拟等技术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统筹整合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甘肃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推广甘肃万维等智慧旅游大数据集成及应用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监管能力。在重点旅游景区开展智慧旅游APP、微信服务平台、景区虚拟旅游、三维实景、位置语音导览、实时视频展播等智慧旅游应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品牌知名度。

(五)养老与保健养生服务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进一步健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养老与保健养生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适合居家老年人的便捷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以老年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章主要任务及举措

围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打造创新支撑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技术市场导向机制,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关键技术环节,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等开展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聚集。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优势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环境优、氛围好、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各类主体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强创新资源共享,积极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双创”示范县市区。深入实施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提速行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园提质扩容行动、农村创业富民行动和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行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创新领域国际合作,做好新能源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中埃合作大禹节水(开罗)节水灌溉科研生产及工程技术服务基地、丝绸之路甘肃酒泉水科技国际合作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

健全和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组织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布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自主权,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深化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制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协同创新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长期跟踪制度,形成企业主导、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