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安徽亳州市十三五规划:推进华能(蒙城)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建设 发展可再生能源(全文)

添加时间:2016-11-22 15:52:51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防洪水”工程。实施亳州市城区、三县县城及重要集镇防洪工程、骨干河道堤防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地级城市、县城分别达到50年一遇、20年一遇防洪标准,干支流河道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排涝水”工程。推进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继续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城乡排涝能力。

 

专栏9  重大水利项目

 

开工项目:引江济淮入亳(50亿元)、市县区城市防洪工程(50亿元)、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20亿元)、涡阳和蒙城2座500吨级涡河复线船闸移址重建工程(15亿元)、亳城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5亿元)、蒙城北淝河综合治理工程(10亿元)、全市小型拦蓄水工程(10亿元)。

 

推前期项目:采煤塌陷区和洼地等9座小型水库工程(5亿元)。

 

第二十五章 夯实能源保障基础

 

扩大新能源建设规模,提升煤炭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全市能源建设布局及发展规模。

 

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新多种新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实施酿酒产业园新能源分布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中药制药行业新能源利用示范项目和酿酒、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力度,重点推广发展与建筑相结合的地源热泵技术,通过扶持引导,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改善居住和办公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程度。到2020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20亿元,新增地源热泵一体化建筑应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生物质能绿色电力规模化生产工程。新建涡阳、蒙城、利辛、谯城4座生物质秸秆发电项目,续建蒙城和利辛、谯城生物质秸秆发电项目,规划建设市区、涡阳县和蒙城县3座垃圾发电厂项目。按每县区2座布局,建设6-8座生物质电厂。到2020年,生物质(秸秆)发电厂装机规模18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按市区1座、三县2座布局,建设3座垃圾发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装机规模72兆瓦,年发电量6亿度,日处理垃圾3600吨,全市垃圾利用率100%。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大力发展茨淮新河光伏产业经济带。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扩大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实现太阳能分布式发电在农村的规模化利用。每县区布局2-3个20兆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壮大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产业。到2020年,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00兆瓦,年发电量7亿度。

 

城乡电网建设工程。按照“分层分区”原则,进一步强化220千伏电网主网结构,优化11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对配网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电网特别是配网的投资效益,稳步开展绿色电网、智能化电网工作。规划220千伏伯阳开关站升压至500千伏变电站,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000兆伏安;续建及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6座,扩建2座,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2160兆伏安;规划续建和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7座,扩建2座,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2000兆伏安。

 

天然气输送工程。进一步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依托“西气东输”管网,建成利亳支线复线,完善输配送系统,加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天然气调峰和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

 

专栏10  能源矿产重点项目

 

竣工项目:利辛县光伏产业带(150亿元)、板集电厂(61亿元)、板集矿井及选煤厂(60亿元)、信湖煤矿(36亿元)。

 

开工项目:中兴能源光伏发电(22亿元)、羚羊100MW光伏发电(10亿元)、平圩100MW光伏发电(10亿元)、旭通新能源100兆瓦光伏发电(10亿元)、蒙城十里井40兆瓦(4亿元)等。

 

推前期项目:华能(蒙城)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70亿元)、板集电厂二期(60亿元)、涡北低热值2×35万千电厂(54亿元)、赵集煤矿(35.5亿元)。

 

第八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把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淘汰落后产能,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把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改善。

 

第二十六章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开展工业源、面源、移动源“三源”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噪声污染防治。实施防噪降噪工程,加强噪声监测,加大对工业、生活、交通、社会、施工等噪声污染治理力度,营造宁静生活环境,确保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二类标准。

 

城乡环境整治。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努力实现“凡土必绿、凡地必净、凡水必清、凡村必洁”的目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着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8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总体高于93%,农村健康饮食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第二十七章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施抓节水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开发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挖掘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健康养生和文化旅游等绿色环保服务业加速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范开发园区供地,加强集约节约用地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清洁化、专业化发展。加快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推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二十八章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

 

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蒙城许疃煤矿、涡阳涡北煤矿等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在争取省级资金的同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单位投资集资,多渠道、多途径筹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资金,积极探索农业发展、市政建设、水产养殖、光伏发电、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用新模式。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推进沿路、沿河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生态涵养功能。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增绿增彩增果工程,建设绿道、绿带、绿化组团,推广立体绿化。到2020年,新增造林26万亩,城市建成区成片裸露地面实现植被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第二十九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产业、土地、环境等配套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严格环保执法。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市场准入,强化源头管控。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严格生态文明责任追究,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专栏11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

 

建成项目:市县区污水处理等废水综合治理工程(40亿元)、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污泥处理厂及三县垃圾处理和秸秆回收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25亿元)、亳州植物园(6亿元)。

 

开工项目:蒙城城市森林公园(30亿元)、涡阳和蒙城采煤塌陷区综合利用工程(15亿元)、市林拥城工程(5亿元)。

 

推前期项目:涡阳道源国家级湿地公园(18亿元)、利辛西淝河湿地公园(10亿元)、蒙城北淝河湿地公园(10亿元)。

 

第九篇  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着力提升共享发展水平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三十章 实施脱贫重点工程

 

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制定贫困村特色种养业发展规划,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能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贫困县建成特色支柱。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发展订单生产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以及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建设户用光伏电站和村级光伏电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商贸流通扶贫,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实施就业脱贫工程。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提高补贴标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方式,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培训,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建立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输入地政府要对在城镇工作生活一年以上有能力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推进市民化。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业。

 

实施智力脱贫工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大力推行“千所村级小学提升工程计划”,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特岗教师分配向贫困村教学点倾斜,实现全市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扶贫服务。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实现全市贫困村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农体工程全覆盖。

 

实施健康脱贫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十三五”时期,实现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八小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向贫困村倾斜,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有条件的贫困村优先纳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范围,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垃圾污水处理、沟塘整治、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以县区为单位,制定易地搬迁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合理安排搬迁地点、搬迁资金、搬迁进度。统一规划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后续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