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化。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建成文化馆、科技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统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坚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50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自主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分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组建理事会。加强对转企改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政策扶持,有序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体制,加大面向基层群众的公益性演出财政补贴力度。完成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健全新闻发布会制度,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与违法犯罪防范打击相联动的互联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决定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要素和产品合理流动。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国家级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工程,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加快发展工艺美术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构建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做优做强蚌埠文化发展集团、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蚌埠广电传媒集团、星宇集团、大明园、蚌埠花鼓灯嘉年华、蚌埠巨人网络等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紧密跟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发挥蚌埠文化底蕴深厚和山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旅游招商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蚌埠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龙子湖、张公山、黑虎山—蚌埠闸、荆涂山、大巩山等五大“必到”景区,建设双墩遗址公园、禹墟遗址公园、禹王宫、白乳泉、湖上升明月、大明文化产业园、白石山佛教文化园、花博园、中华玉博园、沱湖等十大“必看”景点。
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第十二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全民共享发展。
第一节 以创业带动就业
优化创业环境。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项目用地、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组织三县争创国家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强化创业培训。健全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需求的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
完善创业服务。加快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益创业培训课程下乡”活动,健全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实施创业项目资源库定期发布制度。整合证照办理等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立融资、融智、融商一体化创业服务中心。完善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人群就业。加快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市场主导就业、政府推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农村偏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多种途径增加经营性收入。把扶持创业作为加快富民的主要措施,完善鼓励创业的配套政策,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实施创业辅导工程,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鼓励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力互联网+等现代商业手段,引导城乡居民围绕龙头产业、龙头企业集群创业。
努力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推进土地资源产业化、公司化、资本化运作,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
扩大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各级财政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困难人群救济政策。以“三无”人员、“五保”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为重点,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扩大基本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征缴,健全失业保险待遇调节机制。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推进流浪乞讨者救助制度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家庭寄养、“五保”供养等制度衔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逐步实现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棚改任务,有序发展公共租赁房,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问题。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第四节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加快健全公共教育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持续推进中小学教育集团试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消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促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积极支持安徽财经大学申请博士点,支持蚌埠医学院更名大学,支持蚌埠学院向应用型转变。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大力创建皖北职教基地。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加快发展人口健康事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巩固和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确保育龄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投入水平。实施卫生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建设,加快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巩固提升皖北医疗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全民健康行动计划,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多途径降低医院药品、耗材和设备检查费用,推进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医疗机构监管体系,鼓励开展中医药服务,引导社会办医错位发展。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建设蚌埠体育中心、蚌埠水上运动中心、固镇县体育馆和怀远、龙子湖、禹会、淮上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场馆,沿河、滨湖、环山建设全民健身长廊,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承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体现“人文省运、科技省运、生态省运、温馨省运”精神,实施全民健身拥抱省运工程和蚌埠足球振兴计划。坚持体育与市场接轨、赛事与经济联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赛事表演业,打造足球、冬泳、龙舟区域品牌赛事。创新体育场馆运营体制机制,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公办体育场馆使用效率,引导驻蚌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激活社会资本,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到2020年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到45‰,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创建成为省级养老服务业产业基地和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实施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工程,增强公益性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到2020年60%以上的敬老院改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创新公办养老机构经营机制,研究制定社会力量运营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公建民营、委托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行管理。
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实施,引导县区开展争创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县区活动。深入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防震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加强精神病人救治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速发展红十字会和慈善事业,扎实做好人防、消防、统计、档案、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推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会、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事业发展。
第十三章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实施脱贫攻坚“123”行动计划,一年实现贫困村脱贫,二年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三年巩固提高。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扎实做好建档立卡,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逐一制定扶贫对象需求清单、脱贫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脱贫责任清单,明确脱贫攻坚时间表、作战图。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