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一)打造政务工作新模式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以“智慧政务”应用为抓手,加速信息技术与政务运行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政务运行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建设,利用虚拟化、云计算技术搭建统一的运维平台。加强政务协同,建立协同运行、联动处置机制。深度开展政民互动,掌握社情民意,创新公众参与和监督。实施智慧政务,提升管理和决策能力。
完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将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公章备案外更多的部门纳入独立网上审批系统,各相关窗口联动办理,实行多证联办。各联动窗口严格执行一口受理、一表统一登记的要求,相关部门同时受理,联动网上审批,有效提高审批效率。
最大限度降低服务平台门槛,提高服务质量,便民惠企。着力实现市乡村“三级平台”网上办理,实现覆盖全市的审批事项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真正达到行政许可从申请到受理、审批、查询、投诉等全过程网上办理。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整合各部门权力职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压缩审批时限,着力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着力推行电子档案,方便数据存储和查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建设智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智慧城市网络空间
推进网络、应用、数据和服务等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城市对象、便捷通达、高效交付的网络空间,推动业务全流程、无断点、协同性应用,实现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融合应用。
以网上审批、数字城管、智能环保、电子警察、地下管网信息化工程为突破口,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数据中心、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系统、便民综合服务平台等五大项目。到2017年,基本形成基础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建设集约、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信息安全体系充分保障的智慧城市格局。
(三)培育市民生活新模式
加快建设各类“便民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市民可借助统一平台缴纳水电气、电视电话费,查询社保医保等。政务信息进社区,百姓可以借助便民平台动态查阅本地政府新闻、公告等。同城电子商务服务,用户可查询基于便民平台所在位置周边的商户优惠、打折信息。免费WIFI服务,每台智能终端机可同时为多人提供免费WIFI,手机用户免流量与平台内商户、政府部门进行互动。
建设智慧医疗系统、公共卫生预测预警系统、居民健康系统等,建设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智能健康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远程视频、仿生学等技术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实时在线与医生交流,预约挂号。建设健康远程监护平台等,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包含老年人在内的各类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状况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服务。
(四)形成城市管理新模式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手段,促使城市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逐步协调搭建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大数据生态环境,实现数据共享体制,消除“数据孤岛”,奠定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基础;加强协调统筹,建立城市管理综合平台保障机制;继续推动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实践,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管理能力。改进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升城市运行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立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勤务指挥平台系统,完善智慧公安建设,改观城区社会治安秩序及交通管理秩序,提高市民的安全感指数。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为全省环境保护树立新标杆,实时监控企业治污设备运行情况,对所有环卫车辆实施智能动态监测管理,实现道路清扫保洁全覆盖。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基层队伍、信息、终端、空间等网格资源,推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业务模式,方便居民办事,减轻基层负担。
(五)促进产业智慧转型
1、企业智能化制造。推广工业控制嵌入操作系统、基于互联网系统设计与仿真协同服务等,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推广数字化控制技术;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动应用从单个企业内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变,提升产业集群组织效率和生产效率。推动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
2、物流智能化管理。建设智能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车、船、货、箱、人的电子标示技术规范,统一建设覆盖路、场站的物流感知网络,推进仓储服务、溯源系统等集成,构建泛在化、智能化的物流平台。
3、网络信息服务创新。加快培育数字出版、电子图书、电子阅读、游戏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设立互联网创业孵化器,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包括景区综合管理系统、一卡通平台、手机随身游应用、景区商圈营销平台,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实现旅游惠民。
三、提升城市品质
(一)重塑古城风貌
“恢复古城,重现千年古城风采”。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将古城风貌恢复工程规划成一个大项目,强力推进古州署、博物馆、开元寺三大工程,加快古城风貌恢复进程,努力将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风格韵味、宝贵的历史文物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建设旅游城市地标,打造古城文化品牌。通过建设遗址公园,整治和恢复部分历史水系,改造更新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等措施,逐步恢复定州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对文物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促进定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划建立市域、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保持定州古城现存的历史风貌,保护古城现有所留存的历史信息,保持传统的街巷与景观特征。重点加强包括国家文保单位开元寺塔、州署、贡院、晏阳初故居、文庙和省级文保单位南城门等文物设施的保护及周边区域的改造、开发、利用,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商业及居住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园区。
(二)建设现代化新城
建设新城,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提升城市品位。以构建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在新区建设上,实施北移东扩战略,以高铁站为中心规划建设定州新城。按照城乡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和控制性详规,加快打造高标准、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合理界定新城功能分区、路网布局、商贸设施等,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重心逐步向新城过渡”。突出新城现代化气息,快速推进市民中心、文体中心等一批现代建筑,彰显定州的文化特质和风格,改变千楼一面、同一呆板的现状。
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高铁站,积极推进城区北扩东跨。借助高铁资源,整合城市交通;借力行政升级,引入多元功能;重构城市格局,融合新老城区;优化景观系统,打造品质新区,积极打造京津冀地区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引领城市服务产业导向和商业服务功能开发、倡导生态城市理念的特色城市。加强北部新区建设,完善“两心轴、四片区”空间结构,打造行政、文体、商业三个中心,以三个中心为核心,纵向延伸形成行政、滨水、商业三条景观带,全力打造融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教育、生态居住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新城。
(三)提升旧城品质
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重点,成片区、网格化推进旧城改造。按照“有机更新、综合开发”的原则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城、恢复古城相融合,重点加强城市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完善,坚持成区片、网格化改造,全面贯通断头路,实施综合商厦、星级酒店、高层住宅、医院升级等项目,打造一批标志性建筑,全面完善道路、供水、供热、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集中力量打造几条样板街,构建一批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建管理水平,保证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街区更加整洁、交通更加通畅。积极引入城管先进理念,强化精细城管,提高城市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管理水平;优化公共交通,完善与快速路网有机衔接的公交体系;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提高城市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坚持以管理强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深化五乱整治,加强“四化”管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四、创新城市治理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顺应城市社会结构新变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基层自治和服务功能,切实解决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城市管理难题。
(一)实施网格化管理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络,商务区、功能分区两级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商务区成立大网格,在各分区成立小网格,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的长效管理体系。将城市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家庭成员”既是城市网格员、又是信访维稳信息员,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又是矛盾的化解者,充分体现社会治理多元化参与、群体化互动的优势,有效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二)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从单纯重视党委政府作用向党委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包括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各自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使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1、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简化注册登记程序,改进管理服务方式,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科技服务、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快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社会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社会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格局,进一步完善诉前联调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诉前解决。
2、明确企业社会治理职责。成立以各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治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综合治理工作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督促落实综合治理任务。各企业重点部位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设立“门前四包”制,严格做好企业环境卫生及安全保卫工作。
3、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疏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对于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规划、动拆迁等领域,建立相应的公开制度。建立群众诉求表达与民主参与机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1、扩大公共服务体系。既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体制创新,也包括推进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特别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2、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健全网上网下管理体系,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
3、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强化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及时化解基层矛盾。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创新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
4、加强“平安定州”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快推进治安治理的重心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和无缝隙对接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跨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类信息共享。努力实现社会面防控动态化、部门区域合作常态化,最大限度提升整体和单元作战能力。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基层组织治理
健全基层组织,建立健全民调、治保、联防等维稳组织和妇代会、共青团等配套组织,切实发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认真落实各项制度,确保村级事务依照民主程序决策,党员群众对基层组织有效监督。强化场所建设,完善软硬件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升级,切实把活动场所建成全村对外的“形象工程”、党群议事的“聚心工程”。
健全“一委一居一中心”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功能。建立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为重点的基层公共服务网络。以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一站式服务为契机,以服务事项的优化为抓手,完善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为一体的常态工作机制,使社区治理从点到面形成“全民参与共建”的稳定网络。建立并完善民主自治、权责明确、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监督有力的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运行机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加快打造“一环五线”百里党建精品长廊,把濒临主要交通干线的287个村全部建成基层党建工作的精品村、样板村,并打造100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将党建红色文化阵地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建设党建红色文化长廊,以红色文化感染人、聚民心。村务工作按照“初步酝酿—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结果公开—考评奖惩” 的“八步工作法”步骤操作实施,确保村务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