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安徽亳州市十三五规划:推进华能(蒙城)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建设 发展可再生能源(全文)

添加时间:2016-11-22 15:52:51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推前期项目:涡河两岸老子文化景城综合体(20亿元)、尉迟寺文化产业园(10亿元)、庄子文化产业园(10亿元)、陈抟文化产业园(10亿元)、华佗故居开发(10亿元)、天静宫遗址公园(10亿元)、陵西湖休闲度假公园及郑店子生态园(10亿元)。

 

第六篇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提升城市工作水平,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良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和林拥城的发展目标。

 

第十九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牢固树立“城镇在田园之上,田园在城镇之中”发展理念,持续开展“九城同创”;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弘扬传承地域文化。按照“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要求,编制《亳州市全域空间统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构筑全域统筹发展的空间平台。加快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改造力度,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亳州中心城区建设,统筹推进南部新区建设、北部新城开发、老城区改造,着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加强三县县城建设,推动新城区、老城区、工业区联动发展。完善城乡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探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轨。“十三五”期间,力争走出一条独具亳州特色的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现代田园城市发展道路。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专栏6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竣工项目:市中心城区道西片区路网及管线工程(60亿元)、南部新区安置还原小区(50亿元)、老城区断头路和涡北新城路桥及管线工程(40亿元)、宋汤河等市中心城市水系治理及两水工程(20亿元)。

 

开工项目:道东片区路网及管线工程(20亿元)、建安路涡河隧道和汤王大道涡河隧道工程(10亿元)、亳芜大道下穿京九立交桥和北一环下穿京九立交桥工程(3亿元)、古泉路至济广高速出入口改造工程(2亿元)。

 

推前期项目: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100亿元)、三县城区地下综合管廊(100亿元)、市县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60亿元)。

 

第二十章 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现“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推广应用云计算、云存储等高端技术,形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智慧城市框架。

 

筑牢智慧城市基础。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广电网铺设。打造云计算中心,开展云服务。建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地理空间等城市基础数据库,汇聚成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城市大数据。统筹信息化项目管理和建设,整合信息化软硬件资源,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构建智慧城市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治理科学化和现代化要求,进一步提升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水平。加强“我家亳州APP”建设,汇聚全市公共服务资源,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综合性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做好智慧城管运行管理工作,整合政府城市管理资源,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实施智慧城市特色工程。构建视频数据平台,实现全城视频监控覆盖。健全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智慧社区,提升小区管理现代化水平。创建智慧支付,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务。建设智慧交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发展智慧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和品牌形象。推进智慧教育,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智慧管网,加强地下管线建设与运营管理。建设智慧环保,实现环境管理精细化、动态化,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专栏7  信息网络重点项目

 

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亳州市至省级骨干网出口带宽扩容至400G,建成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

 

4G网络工程:到2020年,实现城市主城区深度覆盖、市域全覆盖。

 

三网融合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网络技术水平、覆盖能力和设备利用率。

 

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实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光纤到户建设进度。

 

第二十一章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乡镇功能提升行动,以集镇、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完善水、电、路、气、热、消防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承载能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围绕建设“田园城市、美丽乡村”目标,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正确处理好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按照“发展特色镇(村)、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要求,大力实施村镇建设、环境提升、土地整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文明新风、社会服务、乡村和谐“八大工程”,重点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村庄道路、危房改造、绿化亮化、文体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和气象科普宣传。“十三五”期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镇40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

 

第二十二章 引导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把开发园区建设作为强化产业支撑的重要平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创造条件。力争2020年,全市园区生产总值达400亿元,实现翻一番以上目标,产业集聚度、贡献率、外向度、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谯城经济开发区和亳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皖北地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效益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千亿元级国家经济开发区。

 

加强规划引导。将开发区发展融入所在市、县的整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点,合理确定产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空间比例,彰显新城特色。提升开发区综合功能,完善金融、物流、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对接,实现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坚持错位发展,聚焦重点产业,每个省级开发区明确1个首位产业和1-2个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项目支撑。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包”、“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等专题项目库建设,建设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项目库,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力争每年新入库项目不少于100个,总投资不少于500亿元。建立项目建设“四督四保”推进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参与开发区建设。

 

坚持转型发展。推动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环境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园区内建设项目在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税收贡献等指标体系监督考核。“十三五”期间,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园区等绿色园区。所有新进市属省级开发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200万元/亩、亩均税收15万元以上;县属省级开发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150万元/亩、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上。

 

建设智慧园区。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支持开发区培育和吸引信息技术重点领域领军企业,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拓展传统产业链、提升增值水平,推进开发区产业发展智慧化、运行管理智慧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

 

提升质量效益。优化园区功能布局,由单一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统筹布局转变;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发展、就业改善、人民幸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控制不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的项目用地,防止闲置浪费土地,依法收回关停淘汰企业用地和长期闲置土地。到2020年,全市开发园区建设用地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水平提升25%,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提高40%。

 

第七篇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增强加快发展支撑能力

 

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取向、投资导向,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力度,实施“五水共治”工程,推动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二十三章 构筑综合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综合交通,提升城区交通畅通能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1358”发展战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初步建成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民用航空。开工建设亳州机场,积极谋划航空产业园,填补民用航空运输空白,提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铁路网络。加快推进铁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商合杭客运专线建设任务,高标准建成高铁亳州南站、芦庙站、古城站;积极争取亳蚌城际铁路、京九客运专线和淮北至阜阳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全面提升铁路综合运输能力和通达水平。

 

公路路网。升级改造国道105和311等项目,加快实施省道202、305、203、308等路面改善项目。全部县道达三级以上标准,部分县道升级为二级公路;乡、村道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构建“七纵四横八联”的干线公路网体系和“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

 

航道港口。新建亳州综合性港口,重点建设涡阳船闸和蒙城船闸,加快建设水陆联运物流中心。按四级标准全面推进涡河航道规划建设。结合引淮济亳工程,积极开展西淝河航道升级前期工作,加快提升全市水运运输能力。

 

民生交通。推进城区道路内循环,打通“断头路”,提升城区道路畅通能力。发展城市公交,初步形成以“干线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力争“十三五”末公交分担率达到18%。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初步实现人口密集区、城市近郊区农村客运公交化。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客运网络,实现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专栏8  交通及电网重大项目

 

竣工项目:商合杭高铁亳州段(100亿元)、G105亳州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25亿元)、S202亳州段一级路面改建工程(18亿元)、青阜铁路亳州段电气化改造(10亿元)、亳州高铁新区客运枢纽总站(10亿元)、利辛板集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及夏湖220千伏、双沟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7亿元)。

 

开工项目:G311一级公路改建工程(20亿元)、S203蒙城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20亿元)、涡阳500KV伯阳输变电工程及华佗、武集、乐土、希夷等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0亿元)、亳州机场(10亿元)、亳州北客运公交枢纽站及三县客运枢纽站(10亿元)。

 

推前期项目:亳蚌城际铁路(200亿元)、徐阜城际铁路亳州段(170亿元)、宿阜高速公路亳州段(150亿元)、蒙淮合轨道交通(70亿元)、涡河航道整治工程亳州段(50亿元)、主城区至芦庙高铁站联接线和城区至古城高铁站联接线工程(35亿元)、亳州机场至高铁南站轨道交通(30亿元)、西淝河复航工程(12亿元)。

 

第二十四章 实施“五水共治”工程

 

牢牢把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基本思路,结合智慧亳州项目建设,实现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信息化。探索河湖管护机制,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全面、运行高效的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整合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

 

“抓节水”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加快中水回用步伐,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完成省下达任务,农业灌溉井灌区、河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8和0.6,非常规水利用率达到省下达指标。

 

“保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入亳工程建设进程,加强平原水库、采煤塌陷区综合利用、拦蓄水工程等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供水能力4.5亿m3;实施引江济淮配水工程、地表水厂建设工程、老水厂改扩建工程及应急水源工程,加大自来水管网改造管护力度,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提高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率,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

 

“治污水”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积极推进“活水工程”等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城乡河道水质明显提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推进污染企业退市入园。推进水生态示范县建设,大幅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