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安徽蚌埠市十三五规划:推进热电联产 积极引进微风发电技术

添加时间:2016-11-18 11:53:36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推动蚌埠市本地优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做好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构建蚌埠市生态文化体系。到2020年,蚌埠市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均达到100%。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森林、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探索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探索建立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推进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国家和省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关键,协同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改革任务,到“十三五”末,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社会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充分利用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转让、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市属国有资本投向与结构,向重大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集中;鼓励国有企业重组合并和已改制企业“二次重组”。落实完善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抓好“个转企、小升规”,推进“规改股、股上市”,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注册登记电子化”等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制定执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推出一批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方式,进一步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专业公司,以市场化方式筹建和运行各类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全面加强与政策性银行战略合作。积极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吸引金融机构来蚌设立分支机构。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和预警机制,探索推进跨年度预算工作;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有效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

 

第二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落实完善市、县、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涉企收费清单等制度,建立权力事项增减调整动态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流程再造,推行网上审批,完善联合审批,探索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将部门分设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继续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业务“一网运行”系统,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重构标后监督检查职责,逐步完善标后评估制度和体系。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推进园林绿化、环卫保洁等领域市场化运作。全面完成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形成符合市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厘清政府权责,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第三节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就业培训、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先对退出农村宅基地的农民家庭提供城镇保障住房,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农民工覆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有序放开居民落户限制,完善居住证制度,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比例,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权利保障,农民在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的同时可获得城市户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推进节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稳妥推进符合规划的农民住房办证,积极争取试点,合规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第四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性,建立管办分开、责权统一、产权明晰的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新机制;放开社会资本办医市场,引入优质资源,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兴办医疗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完成市属医疗机构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区域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新,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实行按疾病组付费,门、急诊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即时结算。2020年,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6.2张、执业医师2.6人,医护比达到1:1.25,床护比1:0.6,建成国家级医改示范城市。

 

第五节  深化文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与违法犯罪防范打击相联动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社会热点引导机制,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科学统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强对转企改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政策扶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蚌埠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第十章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开放发展是实现富民兴市的必由之路。顺应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我市处于皖江和皖北交接区域的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市场经济新体制,培育全面开放竞争新优势,努力形成东西南北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一节  主动对接和融入区域发展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实施“以港兴市、港园联动”战略,振兴淮河水运,实现通江达海,推进航道治理和港口布局建设,形成水、铁、公、空四位一体无缝衔接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构架,提升宁洛高速公路和京台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建成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沿淮高速公路,谋划通达固镇高速公路,形成沟通南京、上海、合肥、苏北和皖西、皖北主要城市的“2小时公路交通经济圈”;提升改造蚌埠至周边市县的一级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建成G104五河段、G206蚌埠南段、S307蚌埠至蒙城段、S306蚌埠至沫河口段等一级公路,实施G329蚌埠段一级公路,谋划推进G345蚌埠至淮南段建设,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实施农村公路完善工程,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铁路项目建设,构建形成由京沪铁路、水蚌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福客运专线、皖北城际铁路与三洋(淮海)铁路、沿淮铁路等共同组成“五纵两横”格局,把蚌埠打造成为华东地区铁路综合运输枢纽。谋划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连通怀远、蚌埠、固镇、凤阳等相邻县市以及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加快发展民航事业,建成民航机场和空港产业园,鼓励通用航空及相关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强化蚌埠皖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协同带动皖北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借助合肥作为长江经济带副中心对沿淮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合淮蚌发展带建设,使蚌埠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长三角经济区向内陆辐射的重要节点。积极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不断巩固提升核心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紧抓国家发展内河水运政策机遇,依托蚌埠港、综合保税物流区、临港产业园建设发展,通过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打通淮河出海双通道。提升淮河航运功能,带动沿淮、皖北各地市港口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合作。

 

加强蚌(埠)淮(南)城市联合体发展。共同研究编制蚌淮城市联合体发展总体规划,以规划引领两地同城化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谋划推进沿淮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轻轨以及沿淮高速公路建设,启动潘(集)怀(远)S225干线公路、G206蚌淮段改扩建,共同推进淮河主干航道提升,加强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等沿淮港口间协作。推动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先进制造业协作联动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发展。鼓励两地旅游客源互送,共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同治,协同加快淮河主干及支流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处理秸秆焚烧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和突发环境事件。深化社会领域合作,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积极打造500万人口规模的城镇密集发展区,把蚌淮打造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的“中心高地”。

 

 

 

第二节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保持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大进大出项目,以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载体,支持企业进驻保税物流中心,激发外向型经济活力。支持和引导保税物流中心提升服务功能,谋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加快实现政策叠加。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与第三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合作,筹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和增值服务提升进出口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蚌埠一类铁路口岸和二类水运口岸建设,升级建设综合保税区,谋划开通“蚌新欧”国际班列,规划建设航空口岸,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落实通关作业一体化。鼓励丰原集团、中粮生化、中恒新材料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农产品、矿产品、油品等进口规模,实现大宗商品进口常态化。到“十三五”末,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0亿元,年均增长5%。

 

第三节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把招大引优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我市实施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三大”发展计划,开展“招大、选优、引高”,重点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优势产业。不断拓展引资平台,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加快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探索推进收购兼并、公私合营(PPP)等利用外资新方式,推动有效存量资产企业主动对外合作,拿出优势资源、优质资产和优良品牌,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发展,促进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水平,瞄准欧美、东南亚、日韩、港澳台等地区,发挥台湾工业园平台作用,壮大台资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蚌埠玻璃设计院、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等企业对外投资发展。

 

第四节  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集群发展、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实现开发区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明确各类开发区集群化发展方向,增强开发区要素集聚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聚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园区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园区产值70%以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进一步深化蚌埠铜陵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到2020年,全市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50%,打造市高新区、蚌埠工业园区(包括沫河口工业园)两个千亿级园区,市经济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蚌埠工业园、怀远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怀远、五河、固镇县域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900亿元、500亿元、800亿元。

 

第十一章  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化提升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蚌埠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一节  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持续推进市民素质、城乡管理水平、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性文明创建等四大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认真做好“中国好人”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培育、推荐、宣传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文明”完善工程、城市“形态文明”优化工程、城乡“全域文明”升级工程、市民“素质文明”提升工程、国家级“九城同创”联动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明指数。

 

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深入挖掘双墩、大禹、大汉、大明、淮河等地方文化丰富资源,精心打造蚌埠特色文化艺术品牌和作品。加强禹墟、双墩、垓下、孙家圩子等历史遗址文化价值和革命纪念建筑场地开发,加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泗州戏剧场、花鼓灯剧场等项目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点推动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卫调花鼓、余家皮影戏、临北狮子舞等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