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河北定州市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鼓励热电联产 发展风电产业核心零部件技术(全文)

添加时间:2016-11-03 12:21:05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四)健康养老产业

 

1、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树立大健康养老产业理念,推动泛健康产业发展,加快与生态农业、保健食品加工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定州市医疗中心诊疗设备优势,推进健康产业与医疗产业对接,积极发展健康医疗产业;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医疗引入健康产业。结合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保障用地供给,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2、探索建立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在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开展老年护理康复等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慢性病康复等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网络,完善县(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养老院)三级网络。鼓励个人开展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服务以及企业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个性化、规范化养老服务。建立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3、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基地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业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延展养老服务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专科医疗、老年产品开发等服务,鼓励医护型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促进高端养老服务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将企业厂房、商业设施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整合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房屋等,建设农村互助养老院,并使之与农村党建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学校等开展共建,共享综合服务设施。

 

4、加强健康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人才流动,探索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执业管理制度,严格医师岗位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规范发展。

 

(五)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融资租赁业。

 

1、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证券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网上金融服务。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发展养老、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

 

2、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发展要素市场,建立健全金融产业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完善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域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向定州延伸网点。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域内外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等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完善电子支付结算网络,规划期内力争实现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在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3、支持金融服务业升级。鼓励保险、担保、典当租赁等金融服务围绕现代服务业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进行金融创新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拓宽业务范围,开发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保险产品,围绕民生工程、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农村万村千乡工程等新需求,鼓励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等金融创新服务。

 

  四、做优做强现代农业

 

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品牌、科技、高效、生态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华北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京津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一)着力打造品牌农业

 

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着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1、推动“一村一品”建设。立足各个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大力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因地制宜引领乡村错位特色发展。

 

2、创新品牌农业营销模式。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和品牌宣传推广。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构建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北名牌产品、省市著名商标和国家专利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打造“定州食用菌”、“定州蔬菜”等金字招牌。着力推进专超对接,加快搭建专合组织与超市、农贸市场直接对接平台,以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集贸市场、进院校、进餐饮企业等方式,推进农副产品直销直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建立定州品牌农产品直营店,构建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直销网络。

 

3、发展互联网+品牌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等管理服务体系,打造高端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定州优质农畜产品网络展示展销中心,积极开展网上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电子商务、农社对接、代储代销、合同交易等新型产销模式。融合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做好市场对接,创新现代都市农业营销模式。

 

(二)重点扶持科技农业

 

依托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科技水平。

 

1、实施园区带动发展战略。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机遇,成立专门组织和机构,积极协调园区在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信贷、路网建设、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形成“总部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区+智慧农业深加工基地+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的复合型基地,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2、打造科技农业产业链,实现“研发—种植—采摘—初加工—深加工(酿造)—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开发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产业的延伸性和互动性,提高农业附加值。

 

3、扶持科技型经营主体。通过科技培训、专家讲座、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4、破解科技农业发展资金瓶颈。创新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支农力度,为科技型农业发展提供发展资金,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5、实施农业引智工程。扶持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河北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攻关协作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

 

  (三)着力打造高效农业

 

1、构建都市农业体系。建设以优势、精品、安全为特色的“菜篮子”产品供给区,以现代种业、生物农业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现代流通方式为特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科技先进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做好市场对接,注重品牌创建,创新现代农业营销模式。用足用好政策,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积极发展高效集约的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优质干鲜果、精品蔬菜、食用菌为主的种植业、花卉苗木产业。积极推进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粮食生产综合节水示范基地,改进耕作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国内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先进种业企业,形成名特优新的新品种繁育推广中心,建设种子交易中心,加强作物良种培育,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3、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技术,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和保护,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市。

 

4、打造北方花木之都。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和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德胜农林科技示范园项目、富元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天津创世苗木科技园项目等项目科技含量和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中国清香核桃苗木繁育基地,推动苗木产业新品研发、深加工和交易,重点供应京津等大都市城市绿化市场,打造苗木花卉省级科技园区的创新研发总部和会展交易中心。

 

(四)积极培育生态农业

 

促进旅游业和现代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农耕体验、生态观光等农业旅游项目,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围绕精品高科技园、辛兴蔬菜基地、喜梦采摘园、东亭镇庞村农业生态新村、葡萄酒庄、仙桃基地、花卉基地、大鹿庄繁种、帅村望天椒和立乾蔬菜保鲜中心,加快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第六章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围绕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突出新型和统筹两大主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城乡一体城镇化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定州特色的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新路子。

 

一、优化城市发展形态

 

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形态,保证城市拥有有序便捷的交通环境,适度的人口规模、明确的职能分工及合理的空间布局;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能力;拥有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承载于土地之上的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拥有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及特色鲜明的文化品格。

 

  (一)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改变过去传统、无序的城市扩张模式,以城市组团为抓手,构建定州市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继续完善“三河护中山,双园拱新城;四轴连五镇,六廊通神州”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一核两廊三组团”的城市空间形态。

 

积极推动城镇化布局与综合交通体系有机衔接,以交通连接促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六纵六横”的路网格局。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北部新区、西部工业组团及东部高铁组团。加快中心城市与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强化组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在中心城区与组团间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组团服务功能和吸纳就业能力。

 

西部组团以汽车和无人机制造为先导,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物流园区;中部组团全面贯通旧城道路系统,改善整体环境;恢复古衙署等一批古建筑,建设古城历史博物馆,打造古城旅游核心区;北部新区重点建设东西城市轴线,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彰显城市特色;东部组团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布局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大型休闲娱乐中心、体育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二)完善产业发展形态

 

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来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新形态。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强化产业集聚区集聚产业和集聚人口功能。有效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契机,全面打造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三大国家级园区。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定州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沙河工业园区和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形成“3+1”的大园区发展格局。

 

定州经济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为主导。定州农业科技园区,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引领农业发展”理念,以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低碳、安全、高值农业转变。沙河工业园区,以农机成套机械、金属制品、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为主导。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橡塑回收加工、废旧机械电子精深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再利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产业,全力打造国家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三)提升服务配套能力

 

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打造城市功能载体,完善城市功能。围绕各城市分区功能板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有特色、有品质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打造高端化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平台。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标准,把教育、医疗、通信、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作为硬性指标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建成使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城市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发展瓶颈问题。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加快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抢占制高点,打造联接南北和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彰显区域“黄金枢纽”地位,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使定州成为全省“通高速、通高铁、通海港、通空港”的重要城市。尽快启动海陆空“零距离转乘”内陆港建设,加快实施主干道提升改造等城市路网建设。

 

完善高铁定州东站、石家庄国际机场定州城市航站楼配套建设,为未来发展高铁新城和临空经济区奠定基础。加快推进乡村道路三年攻坚战,构建通往各县市和乡镇村的快速通道,全力打造“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实施综合商厦、星级酒店、高层建筑、医院升级等项目,实现一街一主题、一区一特色、一楼一精品。全面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集约利用土地空间

 

加快推进定州新型城镇化进程向“多中心、区域化、紧凑型的城市形态”演进,立足集约理念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土地开发模式,实现密度分区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局,保证各组团间以快速、便捷的交通互相联系,并以大片绿地相隔,形成有机结构的土地节约利用发展模式。

 

严把用地审批关,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年度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通过项目用地预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深入挖潜改造。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和工业项目进入工业集聚区,避免零散分布,盲目扩张。鼓励引导企业建造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的容积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对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排查,摸清底数,全部纳入土地储备,制定存量土地利用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供应,确保全市建设用地项目需求。

 

采取土地置换等措施,加大对砖瓦窑场整治力度,积极复垦工矿废弃的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本农田建设的新途径,通过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防风抗沙和保持水土”的农田生态景观格局,有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塑造城市特色文化

 

统筹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使中山文化与现代文化互补融合、和谐发展,打造城市恒久文化名片。统筹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文化需求,实现同步发展、协调推进,以保持定州的区域特色,让城市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塑造城市的风貌上,更要体现在城市的品格形态中。

 

恢复古城,让中山风范再闪耀。统筹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精神,将中山文化等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提炼当地文化符号,在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小品雕塑等城市建设方面进行展示传承,通过建筑、街道、广场、环境等城市外在形象载体充分展示,让城市文化的“意境之美”活跃起来。

 

对文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尽快打造形成文物旅游核心区,以其为引擎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统筹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谋求保护与开发和谐统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在维护生态、保持原貌,力求符合和改善生态的要求下,进行科学的文化开发,完美体现城市的文化价值。统筹城市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时,推进生态、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塑造风貌特色,让城市在建设改造中“留住乡愁”。


[1][2][3][4][5][6][7][8][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