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速度矢量分布比较
由图9可知,原始炉型A由于后拱较高,且喉部区域较开阔,高温烟气沿后拱直接进入炉膛,对炉 排前端的湿垃圾辐射作用较弱,起不到加热干燥的作用;由于采取降低后拱高度、增加挡板的措施,炉型B、C和D有不同程度的压火作用,其中炉型D的效果最为明显。后拱高度的降低迫使高温烟气流向炉排前方,增强着火区和燃烧区的辐射及对流传热。 此外,烟气从后拱冲向炉排前端时吹起的炽热灰粒和碳粒回流落到垃圾层表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引燃作用。挡板的增加,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烟气的流向,加强了扰动的作用,在喉部区域形成涡流,烟气充分混合,达到完全燃烧的目的。
结论
(1)原始炉型模拟结果表明,炉膛对床层垃圾辐射强度较弱,导致湿垃圾干燥不充分,在床层燃烧时,挥发分释放靠后,着火位置位于炉排尾端。这与实际运行情况一致。
(2)降低后拱高度或增加挡板均使炉膛火焰中心前移,对床层的辐射强度增加,提高对湿垃圾的干燥能力,使挥发分释放和着火提前,保证垃圾的充分燃烧。若同时降低后拱高度并增加挡板,效果更为 显著。
(3)炉拱结构D为较优设计方案,其着火位置比原始炉拱前移了约1.1m,垃圾提前进入稳定燃烧和燃烬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