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进共享发展,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办好更加优质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持续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以农村为重点全面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等办学机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推动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发展的能力。深化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2.推进健康宁波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加快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深化医联体建设,发展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色化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业。加强传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传统中医传承创新。
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挥医保在疾病风险分担、管控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推进奥体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协调配置,规划建设健身步道,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鼓励支持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传媒、金融等业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层次。
3.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创业基地、创业园区,广泛开展“青年创业扶持计划”,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市场评价要素的报酬制度。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民居等“美丽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生产就业帮扶、转移支付保障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5.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参保扩面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多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展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资本收益率。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统筹整合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联网,推动居家医疗护理、医保支付全覆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广积分落户制度,切实把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
7.加强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失职问责力度。加强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生产、仓储安全监管,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