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江西十三五规划印发:大力实施清洁煤电工程 争取早日启动彭泽核电站建设(全文)

添加时间:2015-12-29 16:33:34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加快“苏区振兴”步伐。用足用好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全面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强化赣州市在“苏区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大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突破发展瓶颈,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整体跨越式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使之成为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增强“两翼”发展活力。积极推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推动新余、宜春、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新宜萍同城化发展。依托沪昆高铁大通道,促进赣东、赣西内部融合、双向拓展,打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抓住高铁时代机遇,放大高铁同城化、区域一体化效应,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提升集聚发展动能,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深化和拓展全省生产力布局。

 

(17)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村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延伸拓展、公共服务均等平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总体布局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加快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携手鄂湘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着力发展大数据民生,打造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引导和鼓励县域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发挥县城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强农村规划和管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乡风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护好传统村落,彰显赣鄱特色乡村风貌。

 

(18)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断传播正能量。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形成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展演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体育等相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增强赣鄱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弘扬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加大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强化独特的地理精神标识,建设赣鄱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使赣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2][3][4][5][6][7][8][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