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控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1.健全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制度
实行环境风险源分级动态管理,到2016年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及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源建档率达到100%。2017年重大、较大环境风险企业预案备案率达到100%。开展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增强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应急处置培训演练与物资储备,锻炼和培养应急处置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强化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全面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及时性;保持太湖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稳定运行。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2.突出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
开展新一轮重金属污染源普查,摸清全市重金属污染排放状况,进一步更新和完善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充分利用调查成果,建立一企一档,并进行动态更新。深入推进涉重企业污染综合防治。以电镀行业、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涉汞行业为重点,在“十二五”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强涉重企业整治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优化涉重行业产业结构;以无锡金属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区为重点,持续推进达标整治工作;深入推进涉重企业清洁化改造,不断提升涉重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强化涉重企业环境监管,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监测,推动落实“日测月报”制度,督促涉重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涉重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国控省控断面重金属达标率100%,重金属重点排污企业的达标排放率100%,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率100%。到2020年,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不低于省规定的目标值。
3.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严格核与辐射项目审批;每年对放射源单位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实现放射源全寿期跟踪监管;加强涉源关停企业的监管,及时做好闲置、废弃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推进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低放射性废渣的监督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完善辐射安全监管,扩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范围,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方案,形成县级以上城市辐射环境监测网。
4.严格高危风险源管理
全面落实危化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联合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利用物联网和在线监控等技术,加强对危化品、危险废物生产、处置、利用、经营、运输、仓储等单位的监督管理,实现对高危风险源从园区到企业,高危物品从生产、处置、利用到仓储地、移动运输的全覆盖跟踪管理和突发意外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把环境事故和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着力提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的监督管理。定期评估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性能,加快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四)补齐农村短板促进均衡发展
当前,农村环保事业是无锡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块短板。“十三五”期间,着重要围绕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搞好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用旧薄膜资源化利用等补齐这块短板。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治理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重点实施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广喷灌、微喷灌、滴灌、移动式灌溉、渠系防渗、全自动智能化、变频恒压自动和物联网自动灌溉技术,全市新增喷灌、滴灌面积10000亩。到2020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达到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和完善科学施肥管理技术体系,拓展应用作物,创新实施方式,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左右。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鼓励引导农民增施农家肥和有机类商品肥。加大有机类商品肥推广应用补贴、推行多形式秸秆还田、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引导农民使用新药剂、新药械,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倡导物理和生物杀虫。到2020年,全市化肥、农药的使用总量双双实现零增长。
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建立连片绿色农业污染控制区。鼓励无锡化肥生产企业研发生产高效缓释化肥,抢占化肥生产的技术制高点,鼓励农民使用高效缓释化肥。建设农业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太湖一级保护区要利用现有沟、渠、塘等,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对已建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理责任主体,确保正常有效运行。
2.抓好种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到2016年,关闭搬迁禁养区的所有畜禽养殖场,到2017年,完成1135个重点小型养殖场的整治关闭、856家规模养殖场的治理设施整治改造任务。在大、中型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养殖场的经营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水平。大力推广生态渔业、增殖渔业、循环渔业,到2020年,全市围网养殖面积控制在2.79万亩以内。
倡导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到2020年,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创新养殖管理新模式。推广“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工业化生态养殖”新模式,拓展养殖业的发展思路,拓宽农民、渔民的创收渠道。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秸秆收贮体系建设,到2020年,形成自然村有堆放点,行政村有收储站,镇有收储中心的全网络收储体系。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强秸秆机械化还田能力,到2017年,还田量力争占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的50%左右。探索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推进宜兴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秸秆生物质发电工程,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实现秸秆全面禁烧的目标。
开展农用薄膜回收利用。通过改进农艺、回收重复利用等,减少农膜的使用量。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对遗弃废旧农膜危害的认识,养成自觉回收的好习惯。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机制,减少农田白色污染。
3.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加快新农村环境建设。开展以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固废污染和提高绿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农村覆盖拉网式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内农村,要通过延伸城镇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系统,到2017年,区域内试点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80%以上。
加强农村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江阴、宜兴两市要多措并举解决好农村污染问题。在边远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宜兴市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示范市(县)创建,江阴市基本实现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达到70%覆盖率(其中规划发展村庄达到100%)。坚持建管并重,以市(县)、区为单元,对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实行第三方运营管理,明确资金来源和考核目标,强化监测监管,推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稳定长久发挥效益,确保边远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4.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优美环境为脉络,以特色产业为品牌,结合开展创建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和绿色社区等活动,培育出一批山水韵味浓烈、无锡特色鲜明的优美乡村。围绕竹、茶、陶、泥、桃、花、果、林、鱼等做好经济、文化、生态三篇文章。深挖古镇、古村的历史、文化元素,放大人文影响和生态效应,做出特色产品,展示江南水乡的农家风情,带动乡村经济、文化、旅游、生态事业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力争打造出20个左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
(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期间无锡要按照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秉持环保就是最大民生、生态就是最好福利的绿色惠民理念,在全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文明生产为本质要求,文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内涵,文明生活为基本准则的生态文明创建体系。通过创建,让生产更加绿色可持续,生活更加环保时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协调。
1.强化生态红线约束
按照“守红线、善留白”、“抓根本、转方式”总体要求,发挥环境宏观调控作用,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促进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利用,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不低于28.69%。
认真贯彻实施《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全面落实红线保护区生态空间管制界限。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以“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转换”基本要求,强化刚性约束,落实管控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功能。建立生态红线“地图”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人口管理、项目准入等规划的衔接机制,在生态红线区内实行“准入清单”和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完善管护问责、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等生态红线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动态监测和评估生态空间变化情况。加大对逾越生态红线和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擅自调整生态红线区域边界、在生态红线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等行为,确保生态红线守得住、管得好、用得当,让保护区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碳汇储备和绿色惠民上收获更多的生态红利。
2.构建生态安全网络
以重要生态保护区为节点,林带、河流、江边、湖岸为纽带,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内容,构建起山、水、田、林、湖的生态安全网络。
加大山体保护和森林保育功能。加强山体覆绿,除必要安全、环保设施外不得在山体新建其他人工设施。到2017年,江阴市完成对白石山宕口地质隐患清理、陡坡爆破清除治理覆绿,稷山滑坡地质灾害复绿处理;宜兴市完成阳羡风景区和太湖公路沿线尚未进行有效治理的部分宕口整坡复绿治理,数量不得少于5个;滨湖区完成雪浪风景区裸露部分山体的复绿整理。
加强水源涵养和湿地修复保护。着重围绕马山水源涵养区、宜兴南部横山周边等大中型水库、锡山“ 鹅真荡-嘉菱荡-宛山荡 ”一带的湖荡氿,构建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重点搞好洋溪河、唐平湖、苏舍荡、北溪河、鲸塘河、钱墅荡、莲花荡的保护,让湿地真正产出清水。对无锡白荡、尚贤河、马公荡、阳山荡等湖泊、库塘及河流湿地进行恢复与修复。加大十八湾湿地、长广溪、蠡湖、梁鸿湿地公园和云湖湿地公园的管护力度,保证功能不退化,水质有提升。确保到2020年,全市的斑块湿地成为连通无锡河网、进行水质净化、提升水质水平、打造生态景观的重要载体,全市的湿地保护率提升到50%以上。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到2020年,实现省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保持和发挥生产生态双重功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促进农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加大中幼龄林抚育和丘陵山区林改造力度,提高森林质量;继续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线和城市出入口为主要内容的市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加强城市各城区之间的生态隔离,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依托水系及其它小型沟、河、路、渠建设高标准林网,在太湖、长江岸边保护区和各级河道两岸构建起防护林网。2016、2017两年全市新增防护林2000亩以上,到2020年,新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超过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