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给排水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安全水源地保护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保证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完善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加强雨污分流制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调蓄设施。加大供水、雨水、污水等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水排涝标准。
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建设覆盖村镇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全面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现有园区进行循环经济改造。探索建设城市静脉产业园,逐步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严格执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
第四节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引入科学管理模式,强化城市管网、防洪排涝、环境卫生、交通、通信、消防、城管执法等专业运行管理。完善地下综合管线档案系统、建设数字城管、城市“一卡通”工程等,整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构建高速泛在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成熟融合的智慧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应用。扩大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有序参与,健全基层群众依法自治机制,创新城乡社区管理模式。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深化金融综合改革,提高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撑能力。改进财政资金安排方式,支持组建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设立城镇化建设专项贷款和专项基金,建立城镇化建设担保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围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决策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规范操作程序,完善项目选择机制,建立公开、公正的准入机制,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和收益补偿机制,进行协调统一的监管和绩效评估,由政府对采购合同进行全程监控,同时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监督机构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实现购买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高、可持续化发展。
专栏8: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1、一卡通工程:按照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的要求,向广大市民发行用于公共服务和日常消费的以金融IC卡为载体的城市银行卡,集合传统金融支付、交通、缴费、通讯、医疗、社保、公积金、教育等行业应用,发展区域合作共享,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2、海绵城市建设。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在蚌埠市开展旧城改造中,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将智慧城市的理念纳入“海绵城市”建设之中,利用智慧城市系统融合分布式能源、分布式绿色设施和分布式“海绵设施”。
3、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构建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蚌埠是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之一,蚌埠智慧城市建设将积极发展智慧数据服务、智慧软件制造、智慧装备制造、智慧农业服务等智慧产业,加快推进市政设施的智慧化升级,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面向市民的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智能应用系统,切实发挥智慧城市效益。
第七章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市县一体”发展,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工业带动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扩大县城规模,着力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到2020年,县域工业化率超过45%,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怀远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50亿元;五河县、固镇县经济总量均达到300亿元,财政收入均达到30亿元。
第一节 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
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工业带动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配套产业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三县每年要各引进3个10亿元、1个20亿元以上的产业类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技改技创、开拓市场。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县域开发区建设,促进开发区升级扩容,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与发展机制,夯实工业发展的载体平台。
第二节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
推动县城提质扩容。深入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促进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三提升”。围绕城市发展主轴,构建蚌怀、蚌固、蚌五统筹发展带,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向三县延伸、重大项目向三县布局,推动县城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无缝对接。加快怀远县城与淮上区一体化发展,扩大五河县、固镇县县城规模,“十三五”期末,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县城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3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24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9万人、30万人、20万人,努力将三县县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彰显、社会和谐的美好城市。
加快特色中心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的功能,赋予县城和中心镇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中心镇规模,每个县集中资源支持中心镇加快发展,首批建设10个重点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扩大城关镇和重点建制镇管辖范围,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的功能,赋予中心镇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结合资源禀赋、区位及产业发展特点,推动重点镇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人口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特色产业型中心镇功能,实行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打造龙亢、马城、新马桥、沫河口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休闲旅游旺镇。
第三节 增强县域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以深化各项改革提升县域发展动力,建立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三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扶持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发展融资租赁、担保公司等融资性中介机构,深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基金,在三县开展农民进城入镇改革试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结合土地整治、村庄撤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环境宜居、管理规范”的社区型新农村,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套,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机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计划,加快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步伐。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生产经营服务、科技致富服务、环境卫生监督、社会互助救助、民间纠纷调解、文化活动团体等农村专业协会和社会组织。
第四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淮河干流整治、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工程、方邱湖堤防退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怀洪新河灌区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易涝低洼地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建设,实现县域内相邻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达水泥(沥青)路。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下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构建多功能邮政综合服务网络体系。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实施农村垃圾处理“四个一”计划,确保每个农户有一个标准化垃圾收集箱、每个村有一个垃圾处理点、每个镇有一辆垃圾收集车、每个县有一个垃圾集中处理厂。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巩固提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0个,省级森林村庄50个。到2020年,确保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
第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美丽蚌埠。
第一节 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县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实施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体系,明确各类新建项目供地条件,从源头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优先保障省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和民生工程用地。强化经济手段调节土地使用成本,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与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挂钩机制。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第二节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有效控制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形成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新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提升。充分发挥工业节能在能源节约的基础作用,配合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高耗能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实施建筑产业化。优先发展低碳交通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使用比例。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积极探索建设静脉产业园。以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动秸秆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提高减量化与资源化的双重效益,支持农林废弃物液化、气化技术应用。建设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探索食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高效有机肥。倡导合理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深化淮河及主要支流沿岸水污染防治,进一步消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加强水生态、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引江济淮工程,到2020年淮河干流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涡河、浍河等主要支流和天河湖、张公湖、龙子湖等主要湖泊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加强三汊河、沱湖、四方湖等沿淮湿地保护和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生态造林和绿化工程,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和林木蓄积量,构建蚌埠市现代化的网状生态廊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