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安徽安庆市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煤制天然气、煤基多联产等项目 建设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全文)

添加时间:2016-11-14 12:51:48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七)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为途径,推动目标导向由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1.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编制市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划定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合理确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农业和工业等生产空间、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空间的比例结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工业源、面源、移动源综合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大力开展城市扬尘治理,全面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城区污水厂网一体化工程,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开展康熙河、菱湖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建成石塘湖备用水源地。加大土壤污染预防力度,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防污体系,构建全市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和交换系统。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严禁秸秆焚烧,推广有机肥种植,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82%,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95%。

 

3.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开展绿色低碳出行,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中使用比例,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强化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有效控制石化、化工、建材、水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落实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工业和服务业体系,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组织开展“城市矿产”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40%以上。

 

4.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管控措施,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改造,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深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成果,提升利用水平和能力。

 

5.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编织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生态安全网络,提升大别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构建大别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沿江湖泊湿地生态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提质和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工程,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保育,强化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推进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严格水源涵养,实施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和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流失治理,加大皖河、大沙河、花亭湖、石门湖等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推进集贤关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9.7%,建成4个以上国家级生态县,50%的县(市、区)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80%的乡镇、村达到市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标准。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

 

导向,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文化引导力、文化服务力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1.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持续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携手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公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家庭发展。开展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安庆”。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讲正气、知荣辱、乐奉献、敢担当的良好风尚。健全社会舆情引导和网上突发敏感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积极引导舆情,传播正能量。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2.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三馆一院”、县“两馆一场”全面达标,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推动黄梅戏“一唱两走”,办好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加大文化扶贫力度,集中实施一批文化帮扶项目。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强舞台艺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少儿作品创作,新创剧目30个以上,培育重点民营艺术院团100家。加大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京剧、黄梅戏源头研究,传承发展潜山弹腔、怀腔等稀有剧种,修复程长庚故居,建设中国徽班博物馆和石牌徽黄大戏院,打造石牌戏曲文化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安庆。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宜城板块和县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网络、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印刷等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文化新业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进安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戏曲文化园、千年宜城记忆广场等建设。依托黄梅戏等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战略合作,活跃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市场,建设黄梅戏特色数字资源库,开通中国黄梅戏网站,打造数字文化制作后台基地。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龙头文化企业20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10家以上。

 

(九)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重,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深度融入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

 

呼应国家“三大战略”。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参与沿江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高水平开发长江岸线资源,促进区域产业合作,重点承接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区域环保联防联动,协同推进沿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共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与沿线国家在经贸发展、产业投资、技术创新、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对接,办好安庆(北京)招商推介活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立与长三角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上海市开展全方位合作,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改革等。建成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升级建设综合保税区。全面落实“一站式作业”等新型通关模式,实现与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强区域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信用长三角”建设,实现区域信用信息的共享互认,促进区域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食用农产品互认、互通、互监。

 

加强与中部城市群等区域协同发展。开展与中部城市群协作,促进黄冈-安庆-六安、九江-安庆-池州-景德镇等毗邻城市组团发展,打造长江中上游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继续深化与珠三角等其他区域合作,全面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以“2115”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培育20家加工贸易、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借鉴台湾、上海模式,加快建设加工贸易基地、港口物流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集散地、中部小商品集散地、中东商品重要输出地。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扩大旅游、文化演艺等服务出口。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支持环新、华茂等有实力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带动产品、技术“走出去”。到2020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000家,进出口总额超过50亿美元,全市经济外向度达到12%以上。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