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作为在风电项目投运后进一步提升发电能力、提高运行安全水平的有益工作,对业主生产部门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当业主将其纳入财务预算流程时,这些工作往往难以进一步推进。一方面,由于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易辨别,甚至难以认定其性质——到底是消除缺陷,还是为发电“锦上添花”。再加上缺乏参照,使业主对如何付费,付多少费犯难。另一方面,对技术改造产生的效果也不好评价,因为这涉及到风况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容易造成双方意见不统一,甚至产生纠纷。
其实,在后市场的各环节中,技术改造并不是唯一因价格而遇到发展困境的环节。实际上,低价竞标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采用招投标制度,且为避免“暗箱操作”,价格成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合同的重要依据。而由于相关工作往往对投标商资质没有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报价背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却因为制度约束被业主不得不采纳,极大打击了按照“原则”和“规矩”办事的企业。
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报价背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却因为制度约束被业主不得不采纳,极大打击了按照“原则”和“规矩”办事的企业。
“感觉后市场就要走上了老路。”一位专家向记者感叹到。其所指的“老路”,是数年前在整机制造与销售环节所发生的无序竞争情况,直接导致了一部分价低质次的机组进入市场,浪费了资源,影响了效益,造成了一些难以挽回的损失。
事实上,上述各环节中所面临的价格、机制问题并非无解。与对运维人员的评审机制一样,可以通过出台标准推动解决。早在2010 年,我国就已经出台了《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及维护要求》,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对于每个方面的规定并不够具体与详尽,造成了执行上的弹性。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对各环节和专项进行细化。
“对于运维的检查、维护、维修等各环节工作应进行详细规定,并可针对各类机型,比如双馈和直驱等应怎么做运维,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细化。”上述专家谈到:“但细化的标准,需要便于执行。”
当标准细化到一定程度后,运维工作中的弹性就会减少,技术要求将反向促进行业门槛提高,从而限制价低而服务差的参与者扰乱市场。
针对技术改造工作如何评价,也需要分类采取办法。“关键几种类型的技改,评价方法和效果验证都是不一样的,应该编制一个统一的效果验证办法。”廖湘晖认为。
据悉,除标准细化外,目前我国已有认证机构针对这个问题推出了风电机组运维能力评估。以鉴衡认证为例,其已经开展对参与评估的运维企业进行运维管理、定期维护、故障检修和大部件检修等服务能力的评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数年前整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如今的后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留下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仅凭标准的逐步完善,未免有些“赶不上火车”,也不太“对路”。
以出质保期为例,一些风电项目已经过了质保期,却由于业主担心设备质量造成损失,而不愿办理出质保手续,致使质保押金无法返还整机商,间接影响了行业资金流动。同时,也确实是由于一些设备存在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使参与后市场的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因此,促进机组质量与发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值得庆幸的是,针对整机商与业主就质量无法达成出质保共识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定对策。仍以鉴衡认证为例,其建立了一套名为《风力发电机组质量保证期验收技术规范》的验收规范,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质保环节,已经对数个风电项目进行了机组出质保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