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政府层面强推新能源汽车,但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将初始产能控制在5万辆的水平,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产能要求一致,并没有出现产能规划“大跃进”的情况,反映了企业和审批两个层面对“独立的新能源资质仍是新生事物,需要更多观察”的谨慎态度。
从企业性质角度来看,八家获得资质的企业中有小康金康、万向、前途和长江EV 4家企业性质属于民营企业,占比50%;国有企业有北京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和江铃新能源3家,占38%左右,合资企业只有敏安电动1家。民营企业占大多数体现了《规定》中“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的政策初衷。而由香港展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江苏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得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获得了第五张资质,是首家中外合资企业(虽然是香港与大陆的合资)获得的新能源资质,这对于新能源资质申请的示范意义重大,为日后包括江淮大众等在内更多的跨国汽车巨头们“染指”新能源资质开了先河。
从技术路线上看,有7家企业产品集中在纯电动车上,只有万向一家既有纯点产品也有增程式产品,主要是因为其收购的美国菲斯科汽车历史上车型为增程式有关。除了这点的区别外,可以说是100%瞄准纯电动技术路线,因为《规定》明确要求,“新建企业可生产纯电动乘用车,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纯电驱动”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历经2001-2010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纯电与混动之争反复交锋和论证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技术路线做出的最终选择。而《规定》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纯电驱动”技术路线确定下来,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未来新的资质申请者将毫无疑问地将如何开发各种纯电驱动产品作为公司战略,连同补贴政策、积分政策(纯电比插电设置的积分分值要高)、动力电池的鼓励措施等一起保证纯电动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未来的决定地位。
《汽车海外并购》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估计,到2030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未来纯电动将占据至少7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插电式混合动力终因其技术的复杂性带来的成本较高而在一定时期的过渡之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从产品策略上看,八家公司中有传统汽车背景的江铃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北京新能源和长江EV基本上产品策略都是先推出相对低端的产品,然后逐渐提升产品定位到中高端。这类企业偏保守类型,先低端后高端,容易在开始阶段迅速上量,能够形成稳定的资金回笼。这一点上,其他造车新势力乐视/FF、蔚来、NEVS、威马、游侠、小鹏、合众等基本属于这一类。而另外四家获得资质的新面孔万向karma、前途汽车、小康SF Motors和敏安汽车则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径,他们学习特斯拉的产品策略,先以高端打开市场,急于向外界证明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设计实力,之后再逐渐推出低端走量的产品。这类企业前期销量不容易上量、且没有品牌支持,因而前期销量较小,资金回笼时间较长,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储备才可以。而河南速达、河南森源、车和家、云度、力帆、博郡、御捷等基本属于前一类。
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是两种不同的产品策略,无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只有适合自己的产品策略和产品组合才是最正确的。
经验与教训总结
综合以上不同维度的分析,《汽车海外并购》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从目前获得资质的八家企业中总结出了一条最有可能获得独立新能源生产资质的成功路径之一,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亿-5万台-民营公司-纯电动-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也就是说,一家民营汽车零部件公司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以上,投资年产5万台的纯电动乘用车高端产品/低端产品,未来逐渐进行推出更多低端/高端纯电动产品的汽车投资项目,最有可能获得发改委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