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机遇挑战并存市场规模可期
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将继续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纵观2016年的环保工作,仍旧以水、气、土三领域为主线,着力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紧紧依靠技术,鼓励环保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社会资本引入,用好公私合营模式,辅以“互联网+”,融合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顶层设计,打造和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报告中公布的100项重大工程和项目中环保方面涉及水环境治理,工业固废及危废处理处置、生态保护及修复几个领域。在持续关注下,将有巨大市场和机遇扑面而来,诚然,面对利好的政策形势和待开的千亿市场,风险和挑战也潜藏其中,应专心致力于技术层面,夯实基础,做好创新,理性冷静的对待这一“大蛋糕”。
几大领域迎蓝海有望变身“钱海”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在重视经济发展追求GDP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并入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条件之下的。被称之为短板的环保产业,如何借力“十三五”,迎来产业发展新蓝海。
1、土壤修复领域
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2005-2013年)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我国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我国土壤污染的问题不容乐观,是亟待标准出台,予以加强管控和治理修复的关键时期了。
在三大领域污染中,土壤污染具有滞后性和持久性。长久以来未受到有效关注,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资金投入亦有不足,试点示范项目少,且多以场地修复为主,矿区修复和耕地修复还相对薄弱,相关的技术支持还较为匮乏。据相关统计,2015年至今,我国公开招投标的土壤修复项目32项,投资金额约23亿元。从招投标项目的数量及投资额看,近三年市场发展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投资额虽有所增加,但规模仍旧较小。且除了一些大型工业污染场地,目前的污染修复还是依靠政府出资,融资渠道相较而言,还相对单一。由于尚无清晰的盈利可见,多数企业和商家仍旧持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