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电力改革得与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计划总不如变化。电改的设计初衷,很明显是被现实狠狠撞了一下腰,而且险些骨折。出炉于电力供大于求形势下的电改方案,在实施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电荒”。电改之帆,在这突如其来的惊天大浪中,遭风击浪穿,又如何能驱动一叶扁舟乘风破浪!
勿庸质疑,厂网分开的推进,促进了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十年间,中国电力装机以“赶美超英”的速度,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国,电网规模与特高压技术在全球首屈一指。而随着主辅分离的基本结束,使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爱之愈深,伤之愈痛。正是因为公众对于电改的呼声与期望前所未有,才有了对十年电改的深刻批评。尽管十年电改成效斐然,但人们更愿意指出其不足,就像“虎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改革途中并非都是艳阳天,不断涌现的险滩与暗礁,给改革平添了不少变数。然而,中国式改革,向来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抓牢了再往前挪,等不得、停不得、慢不得。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公众的巨大呼声,来源于历史进步的滚滚潮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脚步。
电改十年,是否可以盖棺定论?
2002年2月,以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2]5号文件,以下简称“5号文件”)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电力体制改革。
如果以“电改十年”为时间节点,是否就该以“成败论”盖棺定论呢?我们认为,十年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虽然步履艰难,但市场化的基调与方向并没有改变,通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依法监管,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效已经超出预期。
电监会高级工程师吴疆认为,通过厂网分开、依法监管的电力体制改革在新世纪初有效解决了我国“硬缺电”问题成效超出预期。
电力行业专家陈宗法认为,改革十年来,包括清洁能源的比重,和大机组的比重得到显著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煤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电力行业内部搞对标管理,令技术指标得到显著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分析说,从积极方面看,拆分成五大发电公司后,在促进电力建设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资积极性,发挥了很大作用。电力建设速度确实很快,最大年新增1亿千瓦以上,年均增幅达10%左右。我国没有再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性的电力短缺,创下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奇迹,并以最快速度成功应对了新一轮的“硬缺电”,满足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城镇化、重工业化阶段对于电力的翻番式需求。
截至2011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0.56亿千瓦、当年发电量4.70万亿千瓦时,均为2002年的2.8倍左右。而如表1所示,与2002年相比,2008年,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电力装机增长10%左右甚至更低,而中国电力装机增长123%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介绍说,伴随着电源点的建设,电网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目前,新能源送出基本得到保证,无电户、村、县基本被消灭。除了边疆少数地区外,电网延伸覆盖面得到很大扩展。同时,电网等级得到提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开始运行,电网主网由200千伏变为500千伏。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左右。
当然,业内对改革看法也褒贬不一。在有人认为改革十年是电源、电网、新能源建设辉煌的十年,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多年止步不前,有些方面甚至倒退了。
电监会原副主席卲秉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表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甚至认为,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没有完成或按时完成“5号文件”中提出的大部分和根本性改革目标和任务,改革确实不成功。这主要表现在:“厂网分开”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发电市场竞争的产业体制,但却没有建立发电侧市场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体”改而没有“制”改结果是“体”改的成本支出了却没有获得“制”改的效益,这种非计划又非市场的体制与机制状态给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行业争论不休 分布式光伏并网呼唤配套补贴政策
近期,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11月1日起,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可享受全程免费的并网服务,并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而此前,光伏发电“并网难”一直是新能源开发的瓶颈环节。此次《意见》骤然出台的原因何在?力度如何?中国光伏产业是否会由此而加快内需启动的步伐?国内企业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意见》又能否顺利落地执行?《中国电子报》特邀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领导,共同探讨分布式发电并网的相关热点话题。
行业面临严重危机 政策出台水到渠成
严大洲:光伏产业是我国“十二五”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政府主导产业,更是世界各国走出经济衰退、解决长期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不管是电网公司还是国家政府机构,对此均已形成共识。
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光伏装机容量仍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光伏生产大国,已连续5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受金融危机、欧债的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光伏补贴政策。美欧对中国光伏实施“双反”贸易调查与制裁,限制打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光伏企业面临着库存积压、供大于求、减产、停产、破产的严峻局面。在原料多晶硅市场上,美、韩、德等国企业在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支持下,一方面依靠向中国高价销售长单,享受着良好的利润,同时制衡我国下游企业生存;另一方面,乘机大幅低价倾销多晶硅,打击我国刚刚兴起的多晶硅产业,导致全行业亏损,整个光伏产业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政府领导、行业协会、专家、有识之士的广泛呼吁下,在国内推广应用光伏发电成为“利国、利民、利企、节能减排”的共识,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国家电网公司也适时出台发布《意见》,为促进分布式发电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见》的高效快速出台可谓水到渠成,为清洁能源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意义重大。
吕锦标:《意见》的出台是行业各方与主管部门充分准备、共同努力推动的结果,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准备。以协鑫做出的努力为例,集团所属的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主编或主要参编的《光伏电站施工规范》、《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光伏发电场设计规范》、《光伏电站太阳跟踪系统技术要求》等技术标准已获批成为国家标准,这为国内光伏电站投资、建设、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同时,2009年以来,国内示范项目也得到大胆而成功的实践。2009年12月30日建成一次并网的徐州20MW电站项目是当时全国并网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由保利协鑫所属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由协鑫集团所属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设计承建,短短3个月时间一次并网成功,项目投资方(协鑫集团)、政策支持方(江苏省人民政府)、项目并网购电方(江苏省电力公司)做到了无缝对接,为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投资、建设、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9年12月31日建成一次并网的盐城3MW电站项目是当时全国并网容量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为江苏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设计和总承包承建。一期工程3MW,已于2009年12月31日顺利建成投产、并网发电,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工程采用高效多晶硅电池组件,利用江苏荣威塑胶有限公司厂房屋面进行安放。项目经江苏省能源局核准,国家电网公司同意并网,并通过了所有电力项目建设报批程序。
王世江: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遭遇严重困境,内面临产能阶段性失衡,外遭遇国外壁垒围堵。以2012年为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超过40GW,同期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为32GW,仅我国产品产能就已远超全球市场需求。特别是,预计今年我国产量将达到23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但国内新增装机需求仅为4.5GW,产品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与此同时,美国也于今年终裁,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欧盟的光伏产品“双反”调查也正在进行中,一些新兴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等也在蠢蠢欲动,欲搭乘美欧光伏“双反”的便车,一旦成行,将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形成全面围堵。因此,如何规范产业、扩大国内市场、确保作为我国最具民族工业竞争力之一的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最为急迫的事情。国网公司能有此作为,显然是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危机形势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钱晶:国家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在积极整合电力设备企业,制定入网标准和检测途径。虽然放开审批权并不意味着其对经济利益的放弃,但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达成依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袁全: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支持新能源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战略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和重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虽然《意见》中还有许多关键问题及执行细则还有待理清,但这已表示分布式发电在国家电网眼中已确定不再是“电网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