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细分子行业投资机遇
3.1.监测行业:政策趋严,打开市场空间
3.1.1.环保垂直监管,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改革力争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在2018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工作,在“十三五”末全国省以下环保部门按照新制度运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环保部适度上收国控点的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有助于防止地方行政干预,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实行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上级环保执法主管直接对下级监察行为进行督查,从而规避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法的行政干预。
3.1.2.持续新增监测指标
VOCs和重金属等新增监测指标带来持续需求。以VOCs为例,VOCs相关政策缺失对社会和生态造成损害不断引起相关部门重视,VOCs监测和治理也逐渐提上日程。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VOCs响应力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且标准往往相对国家标准会更高。上海2015年8月发布的VOCs治理和减排方案中要求,到2016年底前,处理规模达到1万立方米/小时的企业必须安装VOCs在线监测系统。地方政府部门对污染源企业进行VOCs监测补贴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动力,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省市已颁布相关奖补政策,重庆、山东正在制定中。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补贴政策不同,北京补贴额基本上为企业成本的25%~30%。
3.1.3.智慧环保:大数据+环保,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务院去年7月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我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将迎来统筹建设与全面完善,横向监测范围、监测密度与纵向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共享链条将实现双向扩张。
“智慧环保”是在原有“数字环保”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智慧”决策。
“智慧环保”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可以进行模拟预测环境发展趋势,即使短期内数据不能完全公开化,该模式也可以在政府的跨部门合作中提供服务,是目前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1.4.监测+治理一体化
目前,监测公司在逐步向下游治理延伸,下游治理的企业也在通过收购监测等进行产业链延伸,在线监测的提升运营效率也将可以和治理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监测领域的龙头企业聚光科技和盈峰环境子公司宇星科技都将业务范围由监测延伸至下游治理。
3.2.水治理行业:从点到面,持续看好
3.2.1.“水十条”:顶层政策引导水治理由点到面综合化发展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突出了水治理领域综合治理、效果导向的政策导向。水十条对全方位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工业水、市政水、农村水、港口水、地下水到城市黑臭水体,水环境治理需求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能够提供的污水处理服务更趋多样化和综合化。
3.2.2.黑臭河治理市场空间广阔
黑臭河一直以来都是水治理中一个迫切的问题,虽然黑臭河对居民影响十分巨大,且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在黑臭河方面进行过探索,但过去几年黑臭河的治理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主要是国家层面未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没有规范技术标准、准则等。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从顶层政策设计的角度对黑臭水体治理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2015年9月住建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共同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就黑臭河的治理目标、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就居民感受结果为导向的检查模式最为新颖,更注重治理结果,改变以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的模式。《指南》提出,201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随着黑臭河治理指南顶层设计的出台,海南、深圳、北京等各地政府也相继推出黑臭水体治理的时间表,推动行业的发展。此外,在发展绿色GDP的大背景下,黑臭河作为与雾霾一样居民感受最为直接的污染,有望成为领导重点治理的对象之一。
2016年2月18日,住建部和环保部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结果,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共有218座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1861个,其中,河流1595条,占85.7%;湖、塘266个,占14.3%。地域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南方地区有1197个,占64.3%;北方地区有664个,占35.7%,其中60%的黑臭水体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假设单个黑臭水体治理金额1亿元,对应市场空间达1861亿元,空间巨大。
3.3.海绵城市:“政策+技术+资金”三轮驱动
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此后海绵城市的理念得到了高效的贯彻和落实,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政策的推动呈指数型增长。
政策上,2015年以来,国家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密集发布,并把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了“十三五”规划。技术上,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目前通过“蓄、渗、滞、净、用、排”等技术能够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资金上,鼓励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来开发海绵城市。吸引社会资本,收益模式是关键。
国家近年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先是中央财政支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随后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于2015年4月公布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名单。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间表,2016年1月份住建部又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可以看出政策推行力度不断加强、政策不断细化,我们认为试点城市经过一年后的摸索,各地区项目或逐步出台,2016年或是海绵城市项目落实、行业启动的元年,后续新的试点城市同样值得期待。
《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根据16个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1197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对应每平方公里投资约1.9亿元,而我国2014年全国城市建成面积49773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投资1.9亿元计算,到2020年海绵投资总额1.9万亿,到2030年投资总额7.6万亿。
水治理领域我们推荐MBR膜龙头碧水源、磁分离先驱环能科技和背靠云投集团的云投生态。
碧水源是MBR膜龙头公司,公司背靠国开行,技术、资源优势明显,有望受益于当前PPP项目的加速落地。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足,2016年以来签订EPC/BT类订单87.4亿元,PPP订单180亿,为公司业绩高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大股东增持彰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环能科技为磁分离技术先驱,公司的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优势明显,尤其适合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现状。环能科技早已在深圳、北京等地区抢先布局,随着水治理行业景气度的提高,有望依靠成功的示范项目获取更多订单。公司资本运作不断,通过外延式并购补齐工程设计及咨询业务,目前已形成咨询+设计+设备+工程的水处理全产业链。
云投生态云南省环保资源丰富,公司背靠云投集团,有望很好对接西南地区环保业务,公司不断斩获新订单,后续海绵城市等生态治理项目值得期待。
3.4.危废行业:行业整合正当时
3.4.1.危废产生量官方统计数字低估危废实际产生量
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年全国危废产生量为3634万吨,然而,《统计年鉴》无法全面反映全国危废产生量。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79万吨。然而,根据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2010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以下简称“普查公报”)对2007年度污染源的普查情况,2007年工业源中危险废物产生量却有4573.69万吨,《普查公报》的工业危废产生量是《统计年鉴》中危险废物产生量的4.33倍,这说明大量危废没有纳入《统计年鉴》的口径。
根据环保部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中心估算,中国2014年危废实际产生量为1亿吨以上,远超官方统计数字3634万吨,尚有近7000万吨的危废没有纳入环境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危废处置的需求十分巨大。
我们认为1亿吨为对中国2014年危废实际产生量较为准确的估计。发达国家在危废治理发展起步早、时间长,政策和监管较我国更为完善,因此危废的统计也更加准确科学,发达国家的情况对我国的危废实际产量的估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2014年数据为例,美国、日本、英国、挪威、瑞士等国的危废固废占比都高于5%,韩国的危废固废占比也有4%。同时,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中国2014年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3亿吨,危废产生量为3633.52万吨,危废固废占比仅为1.1%,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部分危废没有被纳入统计口径,若中国危废固废占比达到3%,2014年固废实际产生量为33.98亿吨,而2014年危废实际产生量将达到10072.52万吨,有约6439万吨的危废没有纳入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危废产生量从2011年到2014年保持了年复合增长率1.93%,依次增长推算,可以保守估算出中国危废实际产生量在2016年将达到1.05亿吨左右。
目前,市场上危废处置价格处于每吨2000元~4000元之间。按照国家市场调研中心数据,2015年我国危废产生量达到4220万吨,据此估算2015年中国危废处置市场规模在844亿元~1688亿元之间。随着未来危废处置政策的完善和监管的趋严,更多的统计口径外危废将纳入统计口径,若按照中国年危废产生量超过一亿吨来测算,则未来危废处置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至少2000亿元,危废处置行业将形成一个千亿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