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政府供给侧改革,持续扩大开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环境活力和文化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六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发展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以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为抓手,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收费清单;推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
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确权、林权制度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创新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医保扩面提标。深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全面取消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提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医联体建设,建成分级诊疗机制。
投融资改革。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支持。贯彻落实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坚持“非禁即准”,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推动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铁路、电力等领域。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实现投资管理法治化。
金融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和类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健全企业直接融资机制,推进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活力。推进普惠金融,壮大小微金融服务主体,延伸县域金融服务网点,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实施比例再担保,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相关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简化企业注销流程,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试行简易注销程序。构建完善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严重违法和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即时信息公示、公示信息抽查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加强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推广“双随机”抽查机制,规范监管行为。
国企国资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改革、改制、转型同步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上市国有控股公司将更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各种类型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国有企业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稳步推进股权激励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业务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持股。规范法人治理机构,规范董事会建设。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实施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加快推进并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壮大民营经济。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引导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引导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扩展众创空间,建立市、县众创中心,支持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推进“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面推进预算公开。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比例。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落实结构性减税等税收政策。
文化体制改革。弘扬主旋律,强化政策支持,激发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作更多体现亳州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亳州当代创新创造的精品力作。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强化技术引领驱动,推动构建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格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文化综合执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推动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建设管理,规范县级频率频道设置,整合资源,提升运营能力。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实施对外开放提升工程。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布局,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加强对重点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走向的研究,提高合作成功率。畅通政府交流、企业合作、民间互动的渠道,增进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培育壮大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扶持培育一批本地产品出口企业扩量、提质、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十三五”期间,力争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实现中药出口3亿美元。
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工程。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并重,坚持招大与不放小并重,坚持引强引新,大力实施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精准招商、借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与外企、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十三五”期间,力争利用市外内资年均增长15%左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0%左右。健全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研发、采购、物流、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商会、协会、驻外机构的招商合作,积极开展驻会招商。营造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投资环境,打造投资高地。
第八章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提升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指导企业正确归集、分配、汇总和核算研究开发费用,争取各类“事后奖补”,申报各类科技创新扶持项目。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建立专利申请质量监管机制,促进专利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产权强企目标。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购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力争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大型骨干中药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试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对新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实验室,市、县(区)分别给予奖补。对在国家组织的运行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的国家级实验室,市、县(区)分别给予奖补。鼓励企业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支持并补助中小企业利用外单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大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对社会开放。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依托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业载体,鼓励多元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推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探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合作平台及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的深度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县(区)科技孵化器全覆盖,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各类省级创新平台超过70家,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不低于260件。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需求,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小巨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重点领域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管理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鼓励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海外技术人才。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实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和股权分红激励试点。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到2020年,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新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新建公共职业训练基地3-4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3个,新增高技能人才1.2万人;培养中药领域高级职称人才250人、中级职称人才500人、技术员1500人,引进高级技术人才80-100人。
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支持效应,引导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广创新贷款、科技补贴贷款,为科研机构及其项目团队利用知识产权、股权、科研设备、科研用地融资提供多样化贷款产品。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推动专利保险试点,促进知识产权商用化、产业化,鼓励市县(区)财政对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给予奖补。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重点支持保险机构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展服务和创新。支持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转移、专利代理、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篇 树立主体功能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第九章 加快重点开发区域发展
选择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打造辐射带动全市加快崛起的增长极,构建经济增长轴。到2020年,形成“一核一轴三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格局。
亳州核心区。充分发挥亳州主城区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皖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注重现代物流园区和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集聚地、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区。
涡河增长轴。依托亳州主城区,涡阳、利辛和蒙城三县县城,以及涡阳高炉镇、义门镇、蒙城乐土镇、利辛西潘楼镇等省重点开发城镇,着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谯城大杨镇、涡阳义门镇)、汽车配件(蒙城庄周办事处)、白酒酿造(涡阳高炉镇、谯城古井镇)、中药材及加工(谯城十八里镇和十九里镇)、丝网纱门(利辛城关镇)七个产业集群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快形成沿涡河增长轴线,远期形成亳州—蚌埠城际铁路经济走廊。
三县增长极。依托产业基础,突出城市特质,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高标准建设涡阳、蒙城和利辛三县主城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增长极。重点打造涡阳绿色食品加工、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蒙城汽车及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利辛轻纺服饰产业集群。
第十章 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
着力打造全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小麦、玉米、大豆、蔬菜、肉牛、肉羊、生猪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根据各县区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引导优势农产品发展,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带。谯城区以争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目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优质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涡阳县重点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蒙城县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养殖和蔬菜生产基地;利辛县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优质蔬菜生产和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9571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523685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