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安徽蚌埠市十三五规划:推进热电联产 积极引进微风发电技术

添加时间:2016-11-18 11:53:36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现代物流园:集约开发淮河岸线资源,发展港口经济、保税经济和总部经济。园区重点布局在港口、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加快建成长淮卫临港经济开发区、蚌埠商贸物流园、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二期)、皖北徽商物流港、蚌埠新港物流园、安徽电商快递示范园等。

 

2、动漫创意产业园:打造集“产、学、研一体化”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布局在蚌埠大学城、高铁新区、滨湖新区商务核心区。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网络出版、数字创意等数字化生活性创意产业,加快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蚌埠大学科技园等发展。

 

3、文化旅游集聚区:大力弘扬大禹文化、大明文化、楚汉文化、珠玉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以及淮河人文风情,积极发展文化体验、农林休闲、山水度假、城市游憩和商贸旅游。建成花鼓灯嘉年华、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等,重点建设大禹文化旅游区、龙湖城市中央休闲区、垓下楚汉文化产业园、双墩文化产业园等精品旅游景区。

 

4、体育产业集聚区:实施体育产业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谋划建设体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运动装备,逐步培育具有蚌埠特色的体育品牌和企业。

 

5、金融服务集聚区:加快蚌山区金融集聚区、淮河文化广场金融集聚区的建设。建成蚌埠金融中心,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强银行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支持证券、信托、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

 

6、中央商务区:加快中心城区交通、行政、商务、金融、文化、信息、会展等建设。提升淮河路中心商务区规模档次,高标准建设淮河文化广场中央商务区、高铁—滨湖新区中央商务区,引进龙头企业在中央商务区设立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进驻。

 

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副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十三五”期间,实现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速

 

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怀远县百万头美味猪现代养殖产业化、固镇县百万只肉羊产业化等项目进度,积极引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产业化项目。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构筑粮油、肉食、饮品和生物质四大加工体系。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发展,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50家以上。打造皖北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怀远上谷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国农批电商物流园等项目进度。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农民网店等农业电商服务。到2020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以上。

 

第二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防止“非农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突破1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00家以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运用,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成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蚌埠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强农业科学抗旱和粮食增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能。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施设施蔬菜提升工程;推进畜牧和水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点,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奶业生产基地、优质肉牛生产基地、肉禽生产基地和生态渔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业功能向生产、观光、旅游转变。到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300万吨,蔬菜总产300万吨,肉蛋奶产量70万吨,水产品产量15万吨。

 

第四节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到2020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继续实施退网还湖工程及河湖养殖限制区域管理,发展生态渔业。严守耕地、水资源、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创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示范区和示范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强化投入品管控,开展产地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绿色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扩大“三品”认证覆盖面。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70%。建成一市两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执法监管,完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行为。支持县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

 

 

 

第五章  深入推进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全力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让创新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第一节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编制技术创新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家参与政府创新规划和相关专项政策制定,扩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引导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方向,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尖”发展之路,努力成为细分行业小巨人。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市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培育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步伐。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发布网络平台、交流交易平台。围绕电子信息、专用电子器件等产业,创新合作方式,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导支持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现有重大研发平台进一步提升技术攻关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实现产业化。持续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等要素向企业集聚,瞄准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力引入科技成果来蚌转化。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