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轴承外圈材料化学成分测试
对断裂变桨轴承取样,并进行化学成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 所示。
测试结果表明,成分符合标准EN10204-2004 对材料42Cr原Mo 的技术要求。
2.机械/力学性能测试
在断裂齿圈未断裂部位取拉伸试样、冲击试样及硬度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测试结果如表2 所示。
测试结果表明,轴承套圈机械/力学性能符合标准EN10204-2004 对材料42CrMo 的技术要求,但抗拉强度处于下限值,说明原材料质量不高。
3.金相组织
分别在断裂齿圈的靠近断口处取不开孔部位横向截面、开孔部位横向截面,经磨光、热酸浸蚀法显示其低倍组织,同时在轴承套圈、裂纹源以及孔内壁处截取金相试样,进行非金属夹杂测试和金相组织观察等。
经检测和测量表明,低倍组织进行评定,呈现0.5 级一般疏松(见表3 和图4a 所示),非金属夹杂物实际检验A法评定为:
A1.0,B0,C0,D0.5,见图4b;试样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少量铁素体,组织呈带状偏析分布,见图4c 和图4d。
金相检验结果:齿圈试样中存在硫化物类夹杂,硫化物类夹杂物级别评为1.0 级;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少量铁素体,由此可见齿圈经过了调质处理;裂源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少量铁素体。并且在孔内壁剖面试样上可见腐蚀坑以及由腐蚀坑底扩展的微裂纹。
4.宏微观断口分析
截取断口部位并清洗后,宏观形貌见图5a。可见孔内壁存在锈蚀现象,并且裂纹起源于螺栓孔内壁锈蚀相对较严重的区域,呈多源特征,断面上可见贝壳纹特征,并且裂纹扩展区占整个断口的95%以上,瞬断区靠近齿圈内、外两侧,仅占1~2%面积,且存在明显的擦伤痕迹。将齿圈断口分割成小块,清洗后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图5b 图3 变桨轴承轨道严重磨损图 为裂纹源低倍显微特征,放大后可见裂纹源表面存在擦伤及覆盖层,见图5c,图5d 为断口上的贝壳纹特征,放大后观察扩展区呈疲劳辉纹特征。
宏微观断口分析结果表明,轴承外圈断口裂纹源位于螺栓孔内壁,扩展区内观察到疲劳辉纹特征;断口裂源处存在腐蚀坑特征,并且腐蚀坑底部明显可见腐蚀产物。
技术改造方案
根据该型机组变桨轴承的损坏状况和失效模式,在现有轴承连接尺寸和设计条件下,对该型机组变桨轴承进行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如图6 所示。
(1)在提高轴承材料性能和制造工艺条件的同时,增加淬火硬度层厚度,优化内轨道面过渡位置的倒角和注油孔内表面几何形状,降低局部结构应力和疲劳接触应力,进而提高轨道周边结构强度;
(2)在保持螺栓接口尺寸和轴承滚珠轴向和金相相对位置不便的条件下,轴承外圈外径增厚10mm,轴承内圈内径增厚10mm,内外圈在轴向增厚10mm,以便提高变桨轴承的刚度,进而提高承载叶片轴向力、径向力和倾覆力矩,降低轴承变形,改善螺栓受力等。
结论
通过对风电场某型故障机组叶片变桨轴承损坏状况的统计和调研,以及对外圈断裂轴承的失效分析,查明了该型机组变桨轴承批量损坏的失效模式和主要原因,轴承材料性能较低,整体和轨道等结构设计导致安全裕度较低,此外风电场维护和保养不足,亦是导致其严重磨损卡涩的原因。基于失效分析的结果,对材料性能、制造工艺,以及整体和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而实现对该型机组叶片变桨轴承技术升级,并取得良好效果。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