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石墨资源不完全等同于有石墨烯产业优势
想辟蹊径的石墨烯
“感谢你,但我们真不着急扩大规模。”面对数次来访的投资者,瞿美臻委婉地拒绝了。
把送上门的钱往外推,瞿美臻丝毫不觉得可惜。他心里一直在敲警钟:“石墨烯是新兴材料,但在我国已有过度炒作概念的迹象。真正的应用市场起不来,盲目跟风最终可能一败涂地。”“可惜的是,现在全球还没有真正的成熟产品出现。”这也是李雪松的关注点。在他看来,石墨烯的成长需要时间,企业和政府都需要耐心。李雪松甚至用硅材料的应用历程来阐释,“硅从发现到应用,花了60多年的时间,随着科技进步,石墨烯的大规模应用时间可能变短,但是总有一定周期。”
等待的时间里,四川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国内最早研究石墨烯的专家之一,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给出建议:“石墨烯是全球性的大产业,从起步开始就必须要有大格局、大视野,不能偏居一隅,更不能闭门造车。”
李家明表示,在已经成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基础上,四川需建顶尖的“参谋部”,“邀请包括两院化工、化纤等领域的院士和国内一流专家来碰撞,请他们出主意,集思广益,把下游方向想得更清楚。同时,要千方百计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企业应用后真正有利可图,自然会加大应用,这是市场选择,而不是简单靠宣传。”
石墨资源也不完全等同于石墨烯产业优势。“石墨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非资源密集型。”李雪松认为,虽然四川有大量的石墨资源储备,但从全国来看,四川对石墨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落后于重庆和江苏等地。
当然,从丰富的资源储备上找出路并不是没有选择。
李雪松看中了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根基,致力于红外探测器的应用。在他看来,石墨烯在红外探测器中的应用不易被市场复制,正是四川发展石墨烯产业的“蹊径”。
不过当下横亘在科研方面的难题,除了制备技术本身,更缺乏高端制造业支撑。回国后,李雪松就开始购置石墨烯薄膜的制备设备,但是制造业水平确实需要大幅提升,一根直径6.35毫米的不锈钢钢管误差甚至大到肉眼就能看出,“我们要开发出真正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制造业这个基础必须强大。”李雪松坦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墨烯产业的发展需要“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石墨烯的应用
石墨与石墨烯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二维晶体。
铅笔芯用的石墨,就相当于无数层石墨烯叠在一起。1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了300万层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