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建立多水源保障体系
多元化水源供给格局是城市广泛采用的供水安全方式,一是要加强地下水恢复和涵养,建立地下水水资源储备制度,充分调蓄利用雨洪水,增加雨水入渗补源量和替代自来水量;利用调蓄工程建设地下水储备;利用湿地和蓄滞洪区,涵养回补地下水。
二是要强化地表水源储备,充分利用多水源供水条件,实现多调水,多存水。
三是要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建设非常规水利用的基础设施,实施“海水开源”工程,发展海水淡化,采用市场化方式推动海水淡化利用工程;完善再生水利用政策,实行鼓励机制;建设海绵型城市,实施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雨洪利用措施。
同时,城市要实行环状管网供给,避免单一线路损坏对水源供给的影响,合理的规划水源与水厂以及水厂与用户的配置关系。
3.2建立全过程水质防控体系
河道作为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既珍贵又脆弱,既依赖本地区的保护又极易受上游及沿岸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缺乏与排放标准、地表水质量标准相适应、相统一的水环境容量核定与分配方法,需要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总量控制体系,实现环境倒逼,实施“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污染防控模式。
在“源头减排”环节,以“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为导向,基于水循环的总量控制体系,引入环境倒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污染减排、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坚决退出不适宜城市发展的劣势产业和“三高”企业,加强社会水循环全过程高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随着生活水资源利用量和排污量的增加,要加强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城镇截污纳管,雨污分离,污水集中处理。
通过厌氧发酵、生物处理、农田循环利用等多种技术的应用,从源头进行农业污染控制。通过采取规模养殖,畜禽粪便集中收集、储存和发酵制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粪便资源利用。通过干清粪工艺、厌氧发酵和生物处理等措施,实施污水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重点抓好工业转型,加快高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减少水资源使用量,减少污染物入河总量。
在“过程阻断”环节,实施生活污染全过程阻断,加强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家庭生活用水根据主要用途和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可分为饮用、生活和环境,可以按用水的清洁程度增加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将小区居民洗浴废水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实施农业污染全过程阻断,建立灌溉-排水-湿地农田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修建田间湿地,结合农田地下排水系统,实现农业灌溉水循环净化。
实施工业水循环及污染过程阻断,以资源禀赋、环境影响为约束,推动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工业体系的建立,以经济发展需求为正向驱动,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强化工业环境管理,实现工业水循环及污染过程的阻断。
在“末端治理”环节,要大幅度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在强化传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上,加强污染物全过程的生物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促进再生水利用,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引进膜处理、臭氧处理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争取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实施基于自然完整性的水系修复,综合运用并实施水质处理、生态护岸、雨洪处理、景观处理等技术,在兼顾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生态、娱乐、开发等不同功能要求的同时,严格执行城市水系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水系及城市湿地的保护,对河道水体进行生态化改造,重建河湖生境。推广并利用国际领先的高效污染物末端治理技术,采用土壤渗滤污水净化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高效去污地下生态坝、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等,在遵循水循环、水化学、水生态完整性理论基础上,还须探索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