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作为在风电项目投运后进一步提升发电能力、提高运行安全水平的有益工作,对业主生产部门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当业主将其纳入财务预算流程时,这些工作往往难以进一步推进。一方面,由于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易辨别,甚至难以认定其性质——到底是消除缺陷,还是为发电“锦上添花”。再加上缺乏参照,使业主对如何付费,付多少费犯难。另一方面,对技术改造产生的效果也不好评价,因为这涉及到风况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容易造成双方意见不统一,甚至产生纠纷。
其实,在后市场的各环节中,技术改造并不是唯一因价格而遇到发展困境的环节。实际上,低价竞标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采用招投标制度,且为避免“暗箱操作”,价格成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合同的重要依据。而由于相关工作往往对投标商资质没有要求,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报价背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却因为制度约束被业主不得不采纳,极大打击了按照“原则”和“规矩”办事的企业。
在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报价背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却因为制度约束被业主不得不采纳,极大打击了按照“原则”和“规矩”办事的企业。
“感觉后市场就要走上了老路。”一位专家向记者感叹到。其所指的“老路”,是数年前在整机制造与销售环节所发生的无序竞争情况,直接导致了一部分价低质次的机组进入市场,浪费了资源,影响了效益,造成了一些难以挽回的损失。
事实上,上述各环节中所面临的价格、机制问题并非无解。与对运维人员的评审机制一样,可以通过出台标准推动解决。早在2010 年,我国就已经出台了《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及维护要求》,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对于每个方面的规定并不够具体与详尽,造成了执行上的弹性。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对各环节和专项进行细化。
“对于运维的检查、维护、维修等各环节工作应进行详细规定,并可针对各类机型,比如双馈和直驱等应怎么做运维,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细化。”上述专家谈到:“但细化的标准,需要便于执行。”
当标准细化到一定程度后,运维工作中的弹性就会减少,技术要求将反向促进行业门槛提高,从而限制价低而服务差的参与者扰乱市场。
针对技术改造工作如何评价,也需要分类采取办法。“关键几种类型的技改,评价方法和效果验证都是不一样的,应该编制一个统一的效果验证办法。”廖湘晖认为。
据悉,除标准细化外,目前我国已有认证机构针对这个问题推出了风电机组运维能力评估。以鉴衡认证为例,其已经开展对参与评估的运维企业进行运维管理、定期维护、故障检修和大部件检修等服务能力的评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数年前整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如今的后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留下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仅凭标准的逐步完善,未免有些“赶不上火车”,也不太“对路”。
以出质保期为例,一些风电项目已经过了质保期,却由于业主担心设备质量造成损失,而不愿办理出质保手续,致使质保押金无法返还整机商,间接影响了行业资金流动。同时,也确实是由于一些设备存在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使参与后市场的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因此,促进机组质量与发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值得庆幸的是,针对整机商与业主就质量无法达成出质保共识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定对策。仍以鉴衡认证为例,其建立了一套名为《风力发电机组质量保证期验收技术规范》的验收规范,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质保环节,已经对数个风电项目进行了机组出质保验收。
如同“救火”般的故障处理与维修方式,已经被逐渐淘汰。
如果说出质保验收工作显得略微被动,那么保险的介入,能够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直接动力,因为企业为了促使保费下降,会主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而针对运维水平的提升,保险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在保费设计时,可以对注重运维管理与安全生产的项目,降低一定额度的保费;针对因缺乏管理维护而易出故障或事故的项目提高保费,从而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但话说回来,如何才能使外界了解一个风电项目的运行情况是否可靠?这便需要组织建立一个信息平台。
早在2010 年,国家能源局便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风电设备制造和运行情况调查的通知》(国能新能〔2010〕141 号),委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定期开展针对风电设备运行情况的全国范围调查,由企业上报设备故障和可利用率等相关信息。据了解,全国风电设备信息监测与评价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上线,风电设备与开发企业能够通过该系统,在线报送全国风电产业相关数据。
“这项工作不仅使市场更公开透明,对市场了解机型情况更有利,还对制定保险赔率、分析运维成本和投资前景,以及设备故障优化等工作有益。”在2016 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在谈到这项措施时说。
事实上,在任何行业,人海战术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人能创造工具,利用工具能够比仅凭双手创造更多的价值。当风电后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效率需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仅靠个人经验或人员数量,已经无法满足管理需要。那种如同“救火”般的故障处理与维修方式,已经被逐渐淘汰。
事实上,现今的风电设备本身便具有相当高的自动化水平,使互联网技术更容易帮助风电运维、技改等工作提高效率,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发了针对风电场运维及备品备件管理的软件平台。例如,天源科创组建了总数达200人的软件工程师团队,对企业几乎所有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进行了数字化、集中化、远程化升级,数年前便已推出了“数字风电场运营管理平台”。远景能源也早已推出了“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数据传输设备以及监控中心,将风电场建设、运行的相关参与方联接起来,实时采集、分析数据,从而形成一套智能化的风电场管理方案。
为满足数字化管理需求,除使用整机商提供的系统外,一些业主通过自己的团队或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发适用于其管理工作的运维系统。例如,中节能甘肃风电公司便自主研发了一套颇为人性化的“风电场生产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了设备台账管理、缺陷管理、运行管理、数据报表、物资管理、员工考核以及查询统计等功能。而作为第三方的东润环能,也早已开始通过对大数据挖掘,拓展出机组诊断和智能化运行维护业务。北京岳能则推出了“智慧新能源一体化”方案,将风电场的所有生产业务都整合在一起。
显然,能源互联网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可靠高效生产的方法集,已经实实在在地在为风电后市场提供发展动力。在下一个五年,中国风电装机或将超过2 亿千瓦,越来越多的风电场将出质保期,中国风电后市场会获得持续高速的增长。在能源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助力下,在对人才、备件、标准、质量等多方面环节逐步理顺的同时,后市场必将成为中国风电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