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修复起步晚,“十三五”进入爆发期
1、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晚、投资力度小
相对于行业的兴起时间,我国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相对较早,技术研发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开始实现试验阶段到规模化实用研究与应用的过渡;而我国首例大规模的工业厂区土壤污染修复,则是在2006年在原沈阳冶炼厂由房地产开发商启动,这次实践是开发商会同科研院校的污染治理专家实践的,并未有专门的土壤修复公司参与;而直到2007年,才出现第一家专门从事土壤修复的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于这一年完成了北京化工三厂的土壤污染修复项目;近两年来,我国土壤修复公司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仅2012年就新增将近100家,到2013年已有300多家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公司,但从质量上看高水平的公司数量依然不多。
相比国外同行业而言,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晚,且投资力度很小。据统计,2013年我国各地启动的土壤修复试点项目总计42项,总体规模较小,仅2项资金总量超过亿元;而示范项目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专项资金补贴,融资渠道狭窄单一。据估计,土壤修复目前市场规模不到40亿元,而2013年环保产业产值约为8000多亿元 ,可见土壤修复产值尚未达到环保产业的1%。反观国外,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投入数千亿美元进行污染修复,荷兰上世纪80年代就投入15亿美元进行修复污染土壤,德国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清理污染土壤,不仅比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早30年,其早期投入也远超我国目前的力度;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值已经占其环保产业30%以上比重,美国甚至达到50%,由此足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与国外的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