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报告|2015年垃圾处理项目舆情研究

添加时间:2016-03-03 11:37:48 来源:固废观察

 

4、广州,垃圾分类应先引导教育

 

2015年7月15日《新快报》:如果广州希望做好垃圾分类,那么就得从公民培养、行为引导、设施布局、清扫力度等一系列的链条上进行多年的经营,这远远不是靠一夕之功所能完成教育的。只有在大多数的民众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再施以强制性的法律、监督和惩罚,才能达到99%的分类效果。比如,如今人们在公共场所随地丢垃圾的就比10年20年前要收敛许多,尤其年轻人更有找垃圾桶的意识,这就是时代熏陶的结果,绝不是罚钱罚出来的。

 

(五)需因地制宜处理垃圾

 

2015年6月17日《中国环境报》:垃圾处理负担不大的地区可能只关心垃圾终端处理,而不太在意源头减量。在选择处理方式时,各地可能会有侧重偏爱。土地紧张地区可能偏爱焚烧处理,土地富有地区可能偏爱填埋处置,一次资源紧张地区可能更偏爱资源化利用。治理主体的作用方面,因政府与社会的相对强弱及市场发展水平,也会呈现出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和社会自治等形式。

 

此外,还有3个地域性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垃圾的组成、性质和形态具有地域性;二是垃圾处理方法及处理能力不尽相同;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民生活习惯于社会心理也具有地域性。

 

(六)化解“邻避效应”观点

 

“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焚烧厂、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1、需依靠惩罚与约束机制

 

2015年6月25日《经济日报》:城市垃圾处理要避免“以邻为壑”,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惩罚与约束机制。首先,切实提高跨区域倾倒垃圾的成本,对涉事单位、企业责任人给予严惩,追究其刑事责任。其次,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推进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加快垃圾循环利用,将城市垃圾在本地变废为宝。再次,还要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尤其是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垃圾、有毒垃圾排放,减少垃圾总量,让城市有能力处理自身产生的垃圾。

 

2、建立合理的垃圾焚烧项目选址

 

2015年7月27日《东莞日报》:避免和化解邻避效应的关键是建立邻避项目的选址机制。选址机制应规定选址机构的组成办法、选址程序和选址方法,既发挥政府及其公共事业机构的作用,又保障公众合适参与,贯彻为民行政理念。其次,邻避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良性互动。最后,还要完善政府与社会共同监管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依法对项目建设营运进行指导、规范、监督与监测,加强社区监督,赋予社区一定的掌控权,强化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3、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2015年9月16日《深圳晚报》:垃圾焚烧处理的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普及。政府部门可联合民间组织,组织义工、志愿者到各个试点小区进行宣传,让民众了解垃圾焚烧的详细处理方法,以及其在垃圾处理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则是要深入到各个学校,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真正了解何为垃圾焚烧。让更多人了解垃圾焚烧的意义以及无害性,摒除偏见。以往包括垃圾焚烧处理在内,公开透明度不够,民众因为不了解而误解。因此,让现有市区的垃圾焚烧厂各项排放指标上网,将各种排放指标详细公布,并且有国际排放标准作为参照,让市民通过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强对垃圾焚烧处理的了解,最终推动垃圾焚烧处理的社会公信力提升。

 

四、网民舆论分析

 

 

图4 网民观点倾向

 

1、建议

 

学习先进经验处理垃圾(约占32.26%)

 

大白变身奥利奥:大家质疑的是政府监管不利,恐惧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垃圾焚烧项目,但是有多少人想过垃圾不处理,我们的生活怎么办?填埋有恶臭,的确应该加强监管,但同时也该想想如何用更先进的方法去处理垃圾。相对于垃圾填埋,垃圾焚烧更加环保,而且技术成熟,既能解决恶臭问题,也能解决渗液的问题,一举数得。

 

翔九道生: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1、垃圾分类堆放;2、安全清洁运输;3、高技术处理设备;4、变废为宝;5、不断改进与持之以恒。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