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观点说,煤电一年发电一两千小时就可以了,支持新能源大发展不是很好吗?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电价水平要涨多少?很有可能要翻番。
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把两者的辨证关系处理好,新能源的发展,一定要探索出一个国民经济能承受、老百姓能接受的发展模式。
从欧美经济发展来看,他们的新趋势是工业化再造、制造业回归,特别是美国,能源价格低,是他们重塑制造业强国的很大优势。我们现在跟美国比,劳动力红利、土地红利都在慢慢消失,技术创新也不如人家,资源和能源成本的优势如果再没有,实体经济很难跟人家竞争。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能源价格和电力价格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发展新能源,不计代价地要求传统能源让路做牺牲,这种思潮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冲击非常大,是很难被实践所接受的。
另外,特别说一下,现在风电、光伏为什么会弃风、弃光?跟选择的模式很有关系。
我国好的风、光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因为风、光电本身是间歇性、不稳定的,只能靠煤电来配套调峰,加上“三北”地区由于自身市场容量和调峰能力有限,为了大量发展风电和光伏,不得不新建更多火电,用风光火打捆方式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
这种风光电依托火电发展的模式,造成了一个困境,在这过程中,由于技术上风光火打捆比例的要求,新增火电的发电能力慢慢就超过了新增风电和光电,逐渐就出现了对能源结构优化边际贡献递减的效应,最终会出现负效应。即为了发展风电和光伏,不得不新上更多火电,能源结构不但没有清洁化,反而用上了更多的煤炭。
从这个角度来看,风电、光伏不能继续搞“大基地、大调峰,大输送”集中开发模式,一定要转向更多用分布式的方式发展,在当地低压侧上网和消纳。
目前,低风速风机和海上风电技术已突破并日趋成熟,在东中部和南方搞更多的分布式风电和光电,由于其自身市场容量大,调节能力强,不需要额外新增火电调峰,不需要外送,与传统能源的价差也小一些,同样的补贴可以支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因此,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肯定是市场倒逼出来的这样一种有竞争力、可持续的模式。
另外,新能源电价水平一定要主动降下来。作为高端的新能源市场,要让最有能力的人赚钱,让技术先进者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但是以往的运行效果是,随便哪个人进去都很容易赚钱,最后导致鱼龙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光伏和风电项目的批文倒卖几次还能赚钱的不合理现象,这是制度设计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