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专家解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超超临界已经是火电主力机型

添加时间:2015-07-06 14:17:18 来源:中国政府网

        [邹骥]如果我们能够抓紧治理这些散煤,比如说把这些散煤变成高效的、清洁的电煤,美国的煤炭里面,80%以上是用于发电的,我们的煤炭只有50%用于煤电,剩下50%又排碳,又排颗粒物质,又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如果放到大电厂里有很多集中治理的措施,这样使用效率提高了,排放大大下降,大大降低煤炭消耗种的散煤比重。那些要用能源的那些散户可以考虑用电或者用天然气,用清洁的能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前有蓝天,不等2030年。
       [主持人]我们的目标提出来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邹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干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挑战性的,你的治理能力、调控能力要足以影响这么大一个经济体,面对这么大一个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作为政府、管理者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我们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主要面临几方面的挑战。
        [邹骥]第一,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资源的,需要资金、技术,需要替代的能源,比如需要天然气替代煤,需要核能等等。这些能源的可得性是一个制约和挑战。谁都知道天然气比石油、比煤炭要干净,但是你能得到那么多天然气吗?我们现在自己储存的天然气是很有限的,我们需要进口。国际市场能够进口一部分,但是谁能够供给13.6亿人民的能源消费基数和巨量的增长呢?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还有就是要保证这些资源的价值不要太贵,如果这些价格非常昂贵,对实际资源替代也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天然气是不是很贵?太阳能、风能、核能虽然价格在过去20年里面有明显的,甚至于显著的下降,但是未来下降趋势如何?下降程度如何?这里面还有不确定因素。
        [邹骥]第二,目前经济依然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还没有走完,应该说正在方兴未艾,在未来的10年、20年、30年时间里,我们要安排几亿今天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大中小城镇里,不管他们怎么分布,但如果我们把他们变成城里人,还要修建大量的基础公共设施,道路、电网等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否则的话,就算他到城里了,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没有实现城镇化。虽然我们今天看到原材料等行业所谓的产能过剩,我个人认为,这种产能过剩是一个周期性的产能过剩,是由于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包括自己经济的自然经济周期。在下行周期区间里,产能势必是过剩的。
        [邹骥]但是这个过剩要看跟谁比,跟今天市场的有效需求比是过剩了,但是跟广大农村人口、县城以下这些人口长远的需要比,其实这些产能也未见得说一定过剩,过剩要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我们的农民,包括房子,说他们已经有人均多少平米的房子了,但是他们的房子抗震吗?他们房子的水泥标号够不够?房子的钢筋够不够?有没有上下水?上下水供给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我认为不能忽视。那这些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高耗能、高排放的材料,加以时日,把这些需要摊到未来10年、15年里,它还是巨大的排放压力。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长期的战略性挑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邹骥]第三,收入在中国的分布。今天中国的中产人口,对它的定义现在国际上有不同、有争议,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识,有这种生活方式、有这种实际物质层面的运转大约不过1亿人,就是所谓的白领,有足够的购买力,甚至可以度假,这样的人群不会过1亿人,那就是还有数以十亿的人民生活还会改善,可以预期,当我们的经济再翻番的时候,这样的人群会扩大,也就是中产人口可能不止一亿,可能是两亿、三亿,我们建成小康之后,继续向第二个百年梦想迈进的时候,不能想象,中国那个时候富裕一点的人还是一亿两亿的人,剩下的十几亿人都是低收入,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不可想象的。

       [邹骥]但是中等收入的人占比提高以后,消费会上来,重点看建筑的消费、交通的消费,那要不要出国旅游,一年要休几次假,他房子里面的电器消费、本身供热制冷消费,跟现在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包括住房面积,虽然我们说不要鼓励人们住太大的房子,但是收入到了那个水平以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这个时候要做好消费,怎么以低碳的方式供给这些日益增长的中产人口。今天排放重点是制造业,那加以时日,可能到2030年这段时间,制造业占比会下降,以消费活动为基础的建筑交通的排放会上来,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邹骥]我想在中国,我们也要汲取这个经验教训,如何控制住交通和建筑的排放。发达国家今天占到三分之二是建筑、交通的排放,中国未来能不能在今天就克服锁定效应,在基础设施、在城镇化的设计方面,今天我们就做好文章,做好布局,对未来排放早做准备,这个挑战,我个人认为也是很严峻的。

        [邹骥]第四,技术本身的可靠性、不确定性是约束中国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另外一个挑战。很多技术的开发,我们希望它能够非常及时的得到广泛的应用,得到成功的开发,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时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今天已经把它算在我们的措施里面了,未来到2030年的时候应用到什么程度。一个最有戏剧性的技术例子就是数控“核聚变”,30年前我在清华大学上学的时候,当时听李政道博士的报告,说再过30年,数控“核聚变”就可以得到普遍应用,现在我毕业快30年了,前一段时间我又听到一个报告说再过50就可以得到应用,这30年没等好,再过50年,50年之后,我这个人在不在世间还不知道呢。但是这种科学技术的研发有时候是一个很长期的,有时候一夜就突破了,有时候也许几十年。

       [邹骥]第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还不强。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强国,我们在制造这个环节可能规模、量已经上去了,制造能力也上来了,但是我们研发的能力还不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很少,世界知名的,能够像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ABB,法国的阿尔斯通,美国的通用等这样的公司还很少,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公司,当然我们的经济就变成了发达经济。当然,现有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还是非常薄弱的。

       [邹骥]最后,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基本能力普遍不足,我说的能力是社会的能力,就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在市场上,在整个社会上,从你的意识和国家体制,到社会运作机制,为什么我们要深化改革呢?其实深化改革和实现这个目标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改革的路没有走下去,市场取向的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如果在未来15年来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也会极大地影响整个经济体创新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低碳发展的能力。所以能力建设任重道远,包括我们的法律基础、统计核算还比较薄弱,监控能力、执法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挑战。

       [主持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老百姓应该怎么做?政府应该如何引导?

       [邹骥]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面貌,一个经济体的面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的精神风貌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判断,他们有什么样的意识,有什么样的消费偏好,有什么样的时尚理念,这个决定了未来。所以这个事情我是寄希望于90后、00后,到2030年的时候,他们就是作为消费者的主力军,社会的主要购买力在他们身上。当然,我们这一代人还在前面打基础、做铺路石,但是老百姓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你家孩子结婚为什么要办几十桌的宴席,要什么长长的凯迪拉克的车队,一定要这么做吗?有没有电子化、信息化的方法广而告之,一定要铺张吗?是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另外,把公共交通系统、绿色出行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其实你熟悉他了,你就不觉得不好了。
       [邹骥]今天我早上从西四环到演播室就是坐地铁来了,事先查好地图,做好规划,地铁挤,但是就过来了。其实熟悉这个路线,如果天气不是恶劣的环境下,尽可能骑自行车,如果在半个小时以内的路途尽量骑自行车,另外坐公交车、地铁。这些都是实际的生活例子,实际上他是取决于你的偏好和习惯。当然,养成这样的偏好和习惯以后,他会影响市场的需求。需求变了以后,对那些高碳的生活需求就会降低。另外买车一定要买大排量的吗?其实想一想,我们主要用车是代步工具,小一点的排量一点儿不耽误使用,你的地位、你的成就不一定要用一个大排量的车来显示。
       [邹骥]通过你的言谈,通过你的博客、通过你的微信都可以显示你的涵养、境界,人们会尊重你的。但是你一定要开一个大车,我觉得要形成社会鄙视这样的倾向和虚荣行为,这样都有利于走向低碳。当然,这种观念的形成、价值观的形成、偏好的形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引导,在措施上支持。政策引导一个最核心的政策就是价格的政策,就是要让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为付出经济代价,就让它贵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当然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许可来限制高碳行为和不科学、不文明的行为,要给予强有力的限制。但同时,你不能光限制完就不管了,还要他方便,还要给他找到出路,修地铁,把公交修好,把最后一公里连接起来、方便起来等等。
       [邹骥]建筑的节能,老百姓说我想节能,但是空调和供暖系统可不是老百姓想改就能改的,那在开发商建这个楼时就得建好,让老百姓有条件去用公交,让老百姓有条件去用高效的电器、高效的供暖系统和制冷系统,这些措施都是政府和企业要通过他们的规划,通过他们的技术研发、投资去解决的,只有这样,老百姓的低碳意识才能真正落地,才能有用武之地。 ​
       [主持人]非常感谢邹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回答这么多问题,感谢网友关注,下次节目再见。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