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上海碳交易引爆全国碳市酝酿 CCER或迎国内市场春天

添加时间:2013-12-03 10:04:1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区域碳市场对接需两大前提

  除此之外,一组数据显示:未来中国7家试点碳排放交易所,每年规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7亿-8亿吨,基本相当于德国的全部排放量。

  “现在7省市的配额总量规模已达到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三分之一。”中创碳投副总经理郭伟给出了一个大概估算。

  七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的在于,在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积累经验。

  在孙翠华看来,目前试点地区的做法各有特点。

  “具体的分配方法、方案、覆盖范围、对象和采取的方式都不同。”孙翠华表示,比如深圳允许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而上海相对保守只允许控排企业参与。

  因此,如果自下而上建立区域性的碳市场,显然要解决不同机制和政策的对接问题。 

       据了解到,中国政府曾经做过两个地方性碳市场对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地方碳市场连接存在可能性,好处也很多,但难度却非常大。

  “各试点的政策刚建立,要连接不太可能。”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在华沙表示。

  此外,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在华沙表示,碳市场的连接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大家要有共同的减排力度(Cap);第二,交易监管的机制要一致,可核查、可报告以及可认证(MRV)。

  尽管自下而上建立全国碳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仍有先行者愿意尝试。

  11月28日,北京发改委、天津发改委、内蒙古发改委、河北发改委、山西发改委、山东发改委签订了《关于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六省市自治区通过该协议拟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额核定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建设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以为推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探索经验,该研究有望为区域联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市场化手段。

  因此,按照现在试点情况来看,只有CCER具有进一步连接的可能性。

  尽管各试点对CCER项目的所在地有一定规定,但都留有连接的端口,“因为CCER在哪里都可以购买。”郭伟表示。

  遵约机制尚待完善

  碳市场设计虽复杂,但已被证明是成本较低的减排途径。

  因此,在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也在马不停蹄地做从上而下建设全国碳市场的研究工作。

  “最后建立全国碳市场自上而下的方法可能更加容易,比较可行的是国家推一个统一的标准。”段茂盛表示。

  据获悉,目前关于国家层面碳排放控制顶层设计正在研究之中,全国碳市场发展方案也仍在研究设计之中。

  孙翠华指出,“全国碳交易市场”战略包括制定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研究碳排放总量及其交易量的分配方法,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核查制度,建立完善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并对电力等重点敏感性行业以及国有企业如何参与碳市场交易开展专题研究。

  而其中,关于交易量的分配方法,孙翠华更倾向于“按照责任主体来分配,按照分级管理的方式,给各省分配,然后再由各省分配于企业”。

  不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不断提醒着各方“在前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建立全国市场是很危险的”,其中包括用法律规定碳交易的商品属性以及增加流动性,鼓励金融机构介入。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将是“十二五”期间必须好好研究的问题。

  其中,段茂盛特别强调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遵约机制,其保证政策延续性与强制性。

  “碳市场最终还是要看是否有强制性的时段。”段茂盛表示,“然而这点恰恰是现在建立碳市场最大的挑战。”

  当下的问题是,我国立法时间过程非常长,但碳市场试点的时间安排又比较紧凑。

  孙翠华表示,目前要尽快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决定,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进程,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低碳发展指明方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