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3年,华润电力连续七年入选“普氏全球能源企业250强”,综合排名从第249位提升至第100位,位列独立发电商与能源交易商全球第4名、亚洲第4名。2013年连续第七年入选《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综合排名从第1737位上升至第657位。
华润电力以高速成长的资产规模和稳定业绩,无可置疑地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国内电力股首选。
佳绩频出、后来居上的华润电力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战略驱动明确发展方向
在探究华润电力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华润电力的战略规划非常清晰,是一个典型的战略驱动型公司。
华润电力成立之初,就在华润集团的主导下,会同汇丰银行共同制定了《华润电力发展策略报告》,成为指导公司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每年对战略进行检讨调整,确保华润电力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事实验证了华润电力对行业发展的判断: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电力需求进一步高速增长,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全国性、持续性缺电局面,2004年全国先后有26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达4000多万千瓦。
这为华润电力跨越式发展赢得了历史机遇,成为华润电力战略的最初雏形。
在战略指引下,华润电力对业务进行高度聚焦。在区域布局、业态结构、技术选型、股权结构、进入方式、价值链等方面高度聚焦,并坚守战略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保证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
在区域布局上,华润电力成立之初就明确,策略性投资东部地区,聚焦“三个三角洲,一条京广线”,2008年开始调整为聚焦“三个三角洲,三条沿线”;在市场开发方式上,从成立之初的收购运营电厂与自主建设新电厂并重,到2004年调整为以新建、扩建、并购为主;在投资策略上,从成立之初的“控股或控大股”,到2007年调整为“全资或控股”的方式进入。
在技术选型上,华润电力初期以300MW机组为主,纯凝式与热电联产并重,到2005年调整为600MW及以上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为主。
在业态选择上,最初明确以“火电”为主,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能源政策及市场的变化,华润电力逐步向火电、煤炭、风电、水电、分布式能源、核电、光伏发电等多业态及上游延伸,从单一火电独立发电商发展成为多业态组合的综合能源企业。
在战略牵引下,华润电力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未来5-10年,华润电力将持续稳固煤电核心业务价值链;强化火电、煤炭、新能源三大业态的协同发展;通过对新业态的前瞻性布局,紧扣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培育公司未来增长点;通过系统成本领先战略,以高标准获取优质资源,统领各业态的专业化发展,协同打造公司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共赴“世界一流企业、最受尊敬企业、最佳雇主企业”的愿景,实现股东价值和员工价值最大化。
组织变革支撑战略落地
企业的成功必须依靠清晰的战略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以保证战略落地。
随着市场的变化,华润电力的战略也进行着优化、调整。为此,华润电力的组织体系和管控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最初,由于电厂数量不多,华润电力实行的是单厂管理模式,控股公司直接管理所有电厂。随着电厂数量迅速增长,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项目几十个,单厂模式下,管理幅度过大导致的弊端日渐暴露。
据时任华润电力运营部总经理的胡敏介绍,“2009年时,各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电厂管理指标落后,设备故障多发。这一年在江苏区域所有发电企业中,华润电力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偏多、设备可靠性较差。”
基于这样的背景,华润电力开始在项目集中的省份成立分公司,由分公司管理电厂,控股层面只对接分公司,不再直接管理电厂。电厂内原来的人力资源、财务、物资及燃料采购等公共管理职能全部上移到分公司,这样,电厂由原来的一级管理机构,演变为分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负责安全生产。由此,华润电力的管控架构,从控股总部直接管理电厂,转变为控股总部管理分公司、分公司管理所属区域电厂的模式。
上述模式在湖南区域率先试验后,华润电力又进行了优化,2010年初,河南分公司也开始步入了分公司管控的磨合之旅。
以前每个电厂都是一个独立经营单位,管控模式变化后,河南分公司要求其所属5家电厂贯彻“一个公司”理念,电厂总经理作为分公司管理团队的成员,不仅是生产成本中心的责任人,还要站在分公司的高度,为各个职能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样,分公司的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也要不定期去电厂调研,防止“悬空”。
磨合期总有阵痛。管控模式变化后,河南分公司短时期内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的时候,由于燃料统一采购,各个电厂不知道明天进来的煤炭品质什么样,无法衔接。随后,燃料部门划分出了5个项目经理,分别对接所负责的电厂,实时通报所采购的煤炭品质、数量,解决了统一采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后永杰回忆,针对河南分公司管控模式变化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和管理盲区,分公司总经理带队定期不定期到所属电厂,通过开现场办公会、与一线员工代表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分公司管控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解决。第一年员工提的各方面意见有190多条,第二年不到100条,后来就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