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政策的落实还关系到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的执行能否到位。多位专家均向记者强调了在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时落实补贴政策的重要性。据了解,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管理办法》计划今年上报国务院审批。专家指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的关键是责任分担,对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和地方政府都提出具体的可再生能源指标。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是一种可行的自下而上的约束机制。国内众多发电企业愿意积极落实,阻力不大,难点还是在电网和电价机制上。现在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仍高于水电、火电,需要补贴,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量要提高必须落实补贴机制。
关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认为,国家补贴给可再生能源的资金,不是简单的个别企业的利益平衡,而是全社会的利益平衡。相比治理雾霾成本代价要小得多,而且是双赢,即治雾霾又发展了绿色的
可再生能源产业,应将补贴落到实处。目前的煤电价格并不包含雾霾和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成本。
执法检查组提出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电价补贴政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扩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规模,保证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研究更有效的支持机制,由电价补贴逐步转为税收减免机制,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激励机制。同时还应适时考虑征收化石能源使用税和环境税,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多位专家告诉记者。
市场调整期呼唤第二个春天
只有明确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未来风向标,才能使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走向一条正确的快速发展路线。
多位专家告诉记者,现阶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只能说有了一个好开端。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还应大力发展,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发展得还不够。产能过剩指的只是装备制造业那一部分。
应该看到,近年来风电、光伏发电遇到的一系列难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去重视解决。目前风电以及光伏发电所遇到的上网难是问题的核心,现在最紧迫的是需要突破上网的瓶颈,解决上网难问题,同时防止太阳能、风能装备制造业盲目无序扩张。要把防止设备制造能力盲目发展与推动风电、太阳能行业的积极有序健康发展区分开来。
一方面,风电装备及光伏发电材料、电池组件等领域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出现价格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且产能过剩现象已转化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实际经营困境。这些确实需要出台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与我国电力总装机相比,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仍然很小。以数据为例,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2.49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6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650万千瓦,但当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破11亿千瓦。2012年,风电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但所占比例仅是当年发电总量的2%。
李俊峰向记者强调,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550万千瓦,目前来看,很难实现2013年风电新增装机1800万千瓦的目标。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如果从可再生能源行业而言,我国还远未到遏制其发展的地步。从规划的角度看,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100万千瓦,这需在目前已有装机基础上大幅提升。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角度看,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未来都要承担一定比例。因此,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仍很广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北”地区存在弃风和上网难现象,是因为这些地区风资源丰富,而电力需求没有南方沿海地区旺盛。但还应看到弃风背后存在的体制原因。一方面电网应加紧建输送通道将这些大基地的风电尽量多地送出去,电网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应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新思维上寻求突破。国家在建设八大风电基地输送通道的同时,应在离电网末端近的地区就地消化,搞分布式发电。
“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执法检查组也明确提出建议,应建立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运行的新型电力运行机制及促进区域微电网应用的协调机制。
王仲颖指出,阻碍中国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现行的电力系统是以煤电发展为核心,可再生能源能否发展起来关键还是要看电力体制改革。杨庚宇委员强调,在加强电网建设的同时,还要推动电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监督约束机制,调动电网收购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