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大气国十条”将对汽车业产生哪些影响

添加时间:2013-09-16 10:28:10 来源:盖世汽车网

       长期以来,老旧机动车检测如何不走过场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在一些大城市机动车检测场,花钱找车虫“包过”检测这种潜规测屡见报端。而对机动车这种移动污染源,如何加强试用期间路面监测也是环保部门必须面对的难题。对于出租车排污的治理则更加复杂,如何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不增加出租车司机的负担,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其实从长远看,中国要不要建立汽车的环保召回制度已经不容回避。例如,在美国这个汽车发达国家,汽车排放也被纳入召回管理。汽车排放召回是汽车环保监管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定数量、批次或类型的汽车产品,在正常保养和使用的情况下,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不符合相关排放标准,制造商应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排放零部件维修),以消除排放缺陷。美国涉及汽车环保问题的召回,是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根据《清洁空气法》(CleanAirAct)来实施的。在中国长期车油不匹配的背景下,汽车环保召回无疑会因为责任不清无从谈起。但是笔者建议,随着油品逐步提高质量,汽车环保召回制度如何构建应当纳入相关部门的立法建规计划。

  智能交通管理刚刚破题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到: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其实即使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也刚刚破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9月12日晚高峰,北京市第一条潮汐车道正式启用。据北京交管部门统计,潮汐车道启用的第一个小时,车辆通行效率提高10%左右。而未来,随着智能导航、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有望为缓解拥堵、节能减排发挥更大作用。 
       能源变绿不是梦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到: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到2017年,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

  长期以来,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一直不能回避发电的能源方式是不是绿色。由以煤电为主,逐步向绿色可再生能源过度是必然选择。

  以绿色风电为例,一方面,风电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弃风问题愈加严重,风电利用效率显著下降。

  对此,张国宝曾经介绍,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迅速,去年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21.4%。这其中主要贡献还是水力发电,约8000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17.4%。风电发展虽然迅速,去年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超过了核电,但所占比例仅是发电总量的2%。我国风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以及东北、西北一带,局部地区风电比例较高(有的地方超过20%),但由于输电线路建设滞后,外送通道不畅,这些地区发了大量风电送不出来,只能“弃风”造成浪费。而中东部地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再加上其他原因,2012年我国弃风约200亿千瓦时左右。不光是弃风,预计今年弃水问题也会严重。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自6月起将陆续有十台世界最大的80万千瓦机组投产,而该电站的电力外送通道建设远远没跟上,预计今年将有约200亿千瓦时弃用。今年以来,一场持续多日、遍及多个省市的雾霾震惊了国人,再次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讨论。一方面中东部地区雾霾肆虐饱受诟病,另一方面弃风、弃水又凸显出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困境,清洁能源大量弃用,实在不应该。从我国现有能源结构来看,一次能源结构中煤占69%,发电设备中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78%,发电量中燃煤发电居高不下。我们常说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这既反映了能源结构的状况,也束缚了大力发展非煤消费的信心。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不仅能源的供应难以为继,排放的压力也是不堪承受之重。因此必须大力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由此可见,中国能源转型任务艰巨但必须咬牙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因为暂时煤电为主就放松电动汽车产业化研发的步伐,无疑是一叶障目。

  “必须明确的是,对机动车的调控和严格限制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健康发展。”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强调说,“我们的目标是保证老百姓可以充分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又可以获得清洁的空气,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和优化汽车工业发展。”

  笔者认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给中国汽车业带来的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以行动计划为重要实施纲领的未来5年,既是中国汽车产业科学发展、加速升级、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汽车消费和汽车社会向绿色环保转型的重要发展期。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