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弱的反对声
相比较环保部门的呼声,车企显得较为沉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车用燃料及添加剂实验室主任岳欣参与了国Ⅴ标准讨论会。他回忆说,当时石化行业的人试探性说了一嘴,“如果要降硫禁锰,标号就要降一点。”汽车行业代表居然“无一反对”,环保系统也没有提出异议,原因在于,当时他们最大的诉求降硫禁锰——已经基本实现了。于是,“对方(石化企业)顺势就降下来了”。
丰田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一名工程师认为,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严格的油耗及排放标准要求,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油品。中国在排放标准上参照欧洲标准,可油品与欧洲标准尚有差距,且油品标准一直滞后于排放标准。
“我们一直是去适应油品的,有什么油品标准,我们就开发什么样的发动机。”广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古惠南说。
古惠南也说,油品的好坏,并不是以标号来衡量的,要根据发动机压缩比合理选择汽油标号。但不好的油就像人吃坏了东西一样,可能产生爆震,车会发抖,力度达不到,也会有火花堵塞的现象。
广汽研究院的赖开昌工程师回忆,在更换京Ⅴ油后,一些原本需要加97号汽油的车因为加了低标号的油不止一次出现过因为油品变化导致车辆故障的问题,一些车主也抱怨说新汽油加完后动力没有以前好。
“我更关心的是一致性。”古惠南说,“你说达到国Ⅴ,到底能不能达到?油品质量如果有波动,车企是无法监控的。”
调整标号,论证是否充分?
“大家真正不放心的地方是,你们调整标号,是否有充分的论证?”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一语道破了纷繁的争议。
据了解,目前仅有京Ⅴ和沪Ⅴ标准制定中做了汽油和车辆的适配性实验。国Ⅴ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中坦承,由于标准修订的时间要求非常短,很难完成试验,只能参考了京Ⅴ的研究结果。而江苏省环保厅人士透露,苏Ⅴ是2013年才启动编制,无暇完成实验。
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委托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机动车检测中心等开展了将近一年的试验。李昆生透露,北京对两千多个车主做了回访,大部分没有影响,仅“对车辆能耗的影响有1%左右”,但能耗增加不能完全归结于标号调整。
上海市机动车检测中心的一位工程师介绍,沪Ⅴ试验项目包括整车性能、燃油经济性、污染排放、驾车者主观感受等,“没有显著差异”。最后,这个由上海市环科院、大众汽车、高桥石化等单位参与的课题组达成了一致。
中石化提供的官方回复也显示,参照北京和上海的试验,“调整汽油标号后对在用车的油耗无明显负面影响。”
不过,华南理工大学能源教授常杰说,“降标对汽车发动机的影响需要几年才能看出来,单纯的实验做不出来。”
“标准制定就是跟石油公司的博弈。”岳欣感叹,不降标号是最好的,但这是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