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回收成本高 处理企业严重“吃不饱”
回收困难,必然影响到了国内为数不多的现有处理企业:一些大型的节能灯处理企业,其回收处理能力却一直处于大规模闲置状态无节能灯管可以进行处理。
据了解,并不是没有厂家负责回收废旧节能灯,而是这部分具备回收条件的厂家只是众多节能灯生产者中的寥寥数家而已。石家庄智远雪莱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经理王建强表示,通常情况下,入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项目”的中标单位,除享受推广补贴外,也承担着回收废旧节能灯的责任。
“节能灯自2008年推广以来,国家承诺质保期为两年。质保期内,节能灯都可以以旧换新,如果超过质保,中标企业则按规定免费回收。”王建强介绍,自2008年起,他所在的公司开始承担国家财政补贴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在河北省的推广工作,几年时间共推广7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随着节能灯报废期的到来,废旧节能灯的回收量也开始上升,但回收率并不算高。“2010年左右,废旧灯管的回收率还不到10%,到这两年,基本能达到20%以上,相对于其他地区,回收率算高的。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这个比例还是太小。”
据介绍,回收率低,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节能灯的污染危害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在不完备的市场监管体制下,回收的高成本让不少生产企业望而却步。“本地中标企业基本上都不具备处理废旧节能灯的能力。收上来的废旧产品需要运送到南方部分厂家进行专业处理。”王建强说,企业向消费者回收废旧节能灯采用的是免费回收形式。但是如果要送到专业处理厂,则需要付费,一般一只灯管的处理费用在1~2元。“再加上长途运输费,运输前的包装整理费等,这些支出都需要回收企业自己承担,成本相当高。”
回收成本高,处理成本也不低。据了解,节能灯的回收处理线每条造价约为1000万元,大一些的照明企业一般需要两三条处理线,由于回收处理旧节能灯的成本很高,因此一般生产企业都不回收处理。现在国内的节能灯厂家中仅有3家设有回收处理装置。
“也是这些原因致使现在除‘绿色照明’工程中标单位外,剩余三四千家未中标的节能灯企业,多数不会设置回收废旧节能灯业务。”王建强说。
厦门通士达是国内灯管回收处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其事务主办专员陈蕃武表示,通士达自2008年从瑞典引进了MRT废旧灯管回收处理系统,该系统至今仍在国内废旧灯管回收领域高居前沿。系统经过破碎、筛分等前处理工序,经分流器将汞和玻璃、荧光粉等其他废物分离回收。当时,通士达公司总共买了两套回收系统,价值2600万元,其初衷是“吃掉”整个福建的废旧灯管,但事实未能尽如人意。
陈蕃武介绍,通士达每生产100支灯管,约报废5支,1年下来,大约有220吨的淘汰灯管,MRT设备引进后主要“消化”本公司的报废品。在年处理能力可达3600吨的两套MRT系统面前,220吨的数量只是“小儿科”。
“开一套系统,上午和下午各开一个小时,就足够处理掉公司内部产生的淘汰灯管。”陈藩武说。
为了充分利用MRT的剩余产能,通士达公司动了一番脑筋。
去年8月份,通士达公司拿到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开始“吃单”,从那时开始,通士达陆续和其他灯具生产企业签订合同,负责处理它们生产过程中被“剩”下来的灯管,包括节能灯,但因为企业多积攒一年的淘汰品才会送过来回收,故通士达的MRT目前还处于不完全运转状态。
企业的淘汰品可集中处理,那么居民产生的废旧灯管该怎么办?
陈蕃武称,民用节能灯管废旧品过于分散,回收需要庞大的人力资源,大规模处理废旧品又会带来巨额的设备运转成本,在这个层面,只有政府才能牵头,企业做不到。
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严格把关节能灯的回收,如近期,武汉市出台了专门条例,对废旧节能灯回收处理作出了规定。
根据这一条例,武汉市将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节能灯管处理企业在商场、超市等设置废旧电池、节能灯管回收网点,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对废旧电池、节能灯管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并要求当地循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建立节能灯管统计核查制度,对其回收和综合利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若单单是靠企业做回收的话,根本无法带动节能灯的回收市场,只有国家带头,在回收政策及节能灯标准的严格要求,才能带动整个市场的运作,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下降,今后照明市场会向更环保、更节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