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五
减排目标能否达成
中国在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课题中,一不能回避,要积极参与;二是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排斥,而是要开动脑筋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时,将碳强度在2005年的水平上削减45%。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对减排有实质性作用?与此同时,影响减排进度的因素又有哪些?
李志青: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刚刚起步,不能抱有太高期望,市场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试点,我们需要解决不少问题,如能耗指标与碳耗之间的转换,其中涉及方法论、技术准备。
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应该为减排立法。2008年,英国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案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削减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2050年削减80%的温室气体排放额。
当然,影响未来减排进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准备情况以及国际压力等。
刘春彦:单单以碳排放权体系并不能刺激企业、地区乃至国际进行减排。
减排技术开发有可能是经济世界里最不经济的行为,一项技术从立项到实验,从试行到应用,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如仅仅为了最终屈指可数的排放权收益,并不值得,也许企业只要花钱去市场买额度就可以避免减排的高成本投入。
因此,如果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不合理,就不能促使企业减排。
侯宇轩:由于能源利用率不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通过碳排放交易试点,能够控制国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让有能力减排的部门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最优化,让其他无法避免产生温室气体的企业在权衡比较优势下选择减排方式,能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
吴力波: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是在中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实施的重要举措。中国在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课题中,一不能回避,不能充耳不闻,而是要积极参与;二是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排斥,而是要开动脑筋,贡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路径。此次试点的意义,就在这里。更大更切实的原因,就是中国迫切需要减少空气污染,而空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量飙升的罪魁祸首大致相同。中国主要城市及工业区的空气状况已经令国民健康告急,而且很容易快速演变为一场政治危机的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