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济南首个风电场赔本赚吆喝 三成收入靠补贴

添加时间:2012-12-28 10:38:39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十年一剑   北车风电落户高新区填补济南行业空白
  沿着世纪大道一路向东,车子刚拐到春暄路,“北车风电”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而这里正是济南首个风电制造企业——— 北车风电产业园所在地。“你们来的正好,等你们好久了,我们现在的心情就和这天气一样凉啊。”北车风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部部长闫兴存表示,风电制造商今年集体“入寒”,效益较往年直线下降,北车风电济南厂的日子实在有点难熬。
  谈到北车风电历史,闫兴存直言他们只是一个行业“新兵”。得知记者前一天刚刚奔赴平阴大唐风电场采访,他笑言,说来也巧,几乎与大唐风电同时,北车集团也于2003年开始调研风电市场,并于2005年正式进入风电制造领域。彼时的北车依靠其设计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央企背景,先是尝试生产风机塔架业务,在逐步占据市场后,转向自主研发风电机组。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国产第一台双馈风力发电机于2006年在北车集团永济厂下线,目前全国60%以上的风机均采用此技术,可以说北车跨行进入风电领域开了一个好局。
  随后,北车集团准备将风电业务纳入其主营五大业务之一,并计划在永济厂之外建设一个风电产业园。北车当时选定了济南、天津和西安三地,正在犹豫不决时,山东省政府全力支持协调,最终把北车风电“抢”到手。2009年9月4日,北车风电产业园正式落户济南市高新区;2010年4月16日,北车风电有限公司首台1.5兆瓦发电机组成功下线。用时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的话说,北车风电产业园落户济南高新区,项目发展迅速并实现样机下线,填补了济南市在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空白,标志着济南与中国北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企业诉苦   两年只卖出100台刚刚达到“及格线”
  虽然开局比较顺利,但接下来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据电工部部长曹书强介绍,在国家强调大力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后,风电制造商如同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2009年全国只有50多家风电机组制造企业,等到北车在济正式起步的2010年,全国已有上百家企业注册生产经营该业务。“可以说2010年是风电行业由盛转衰的转折年,由于制造商过多,发电企业和风资源又太少,盲目上马导致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库存压力太大。”闫兴存介绍,供需矛盾在2011年越发凸显。《2012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同期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763万千瓦,较2010年下降6.85%,这是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曹书强坦言,中国风电产业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路。资料显示,2006年,新能源法实施后,风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重点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沿海与陆地风电场和西部风能资源密集区建设技术与装备”。风电的高速发展得到巩固,之后的增长势头更加强劲。 
      而由于国内的相关标准不规范,行业门槛低,导致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不但低价恶性竞争,而且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现在市场杀价非常厉害,大部分企业都在赔本生产,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成本低的企业降价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曹书强说。
  在北车风电看来,整机价格下降并不是最可怕的,订单太少才是困扰企业的致命“杀手”。综合管理部书记韩荣表示,业绩是这个行业独特的生存法则。他解释说,发电企业在购买风机前,最为看重的是企业的合同业绩和安装业绩,也就是说已经售出多少台风机,之前已经安装的风机是否运转良好,在调取各种营销和整机运作数据,并经现场评估后,才会决定是否购买该企业的设备。
  作为入行晚的北车风电来说,销售安装业绩恰恰是他们的最大短板。曹书强介绍,虽然北车济南厂生产的风机设备已在国内达到了顶尖水平,且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500台。但相对华锐风电那种入行早、年销售量在万台左右的企业来说,北车可以说毫无竞争力可言。从2010年第一台风电机组下线到2012年初,北车风电济南厂靠着央企背景和综合实力,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卖出去了100台风机,而这个数字正是风电制造商的“及格线”。“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制造企业只有安装销售突破100台你才有资格跟发电企业谈,否则只能被人家挑来拣去。”曹书强说。
  困难重重   与大唐风电擦肩过政策红利已“消失”
  采访中发现,虽然同为济南首个风电项目,作为发电方的大唐济南项目和制造商北车风电济南厂却并没有业务交集,大唐风电采购的风机来自国内另一家风电制造企业,并没有垂青北车。在北车亟待订单的情况下,身边的大唐风电却擦肩而过,让人颇为费解。
  “我们也曾努力争取过,但最后还是很遗憾,失败了。”韩荣表示,大唐和北车同属央企,在招标采购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之所以双方最终没有合作成功,背后的各方博弈等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曹书强坦言,北车风电刚起步,很难满足大唐这种老牌风力发电企业的“胃口”,虽然近在咫尺,没能谈成也很正常。
  令北车难受的不仅是大唐风电“不理不睬”,更关键的是济南的风能指标也难以拿到。韩荣表示,风车制造商赚钱的方法其实很多,除了直接卖设备外,还可以向地方直接竞得风指标,然后再找发电企业共同开发,双发可签订合同,要求发电企业必须使用本单位生产的风电设备。
  他举例说,按规定一个县级区最多引进两家风电企业,但济南某区却一口气招进了4家单位,风资源被瓜分殆尽。而中标单位只是为了先抢占地盘,并没有实际开发,北车虽然想投资介入也没了机会,“一旦拿到风指标,没人愿意放手。”他表示,目前北车在济南还没有拿到一个风资源指标,之前的几次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由于风电制造企业近些年纷纷上马,国家相关部门为了行业有序发展,收紧了扶持政策。比如2010年之前,国家曾要求国产发电企业必须采用七成以上的国产风机组,但此政策红利随后即告取消。起初奔着政策支持的多家风电制造企业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市场进入了洗牌淘汰期,包括华锐风电在内的老牌风电巨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裁员压力。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