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010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位。
1.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步伐加快。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和过程研究所暨二期工程、中科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暨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我省;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所、中科院软件所相继在青岛、烟台设立研发基地;新建或筹建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省级科研机构。
2.研发平台数量迅速增加。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新增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
3.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增长,一直稳居全国前6名;5年内累计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150余项,总量居全国前列。济南、青岛、烟台进入我国首批1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5家,总数列全国第一位。培育了5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其中3家被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
(三)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围绕重点领域,瞄准技术开发、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财政支持方面。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研究试验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持续提高。相继实施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计划等,蓝黄两区建设专项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重点倾斜。
2.创投支持方面。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和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投资方向。设立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投基金,已经获批的4只中央和省财政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将专门扶持海洋开发、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3.税收优惠方面。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科研用品进口关税减免以及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财务负担。
4.信贷支持方面。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明确要求全省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与省直有关部门建立了生物产业融资会商工作机制,拿出专项信贷资金扶持生物产业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是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极大促进新技术突破和新兴市场开拓,为我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同时,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竞争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山东发展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系列优势和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省研发投入不足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我省R&D经费支出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人才以及管理型、实用型复合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东部发达省市再造新优势、中西部地区实施赶超跨越战略的重大举措,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优势领域,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着力突破薄弱环节,加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新趋势,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为重点,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提升全省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