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2017年各地政府出台的充电补贴政策一览
貌似在各级政府的协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所亟需的充电基础设施已经摩拳擦掌、即将全速爆发,打通最后的任督二脉,助力产业再上一层楼。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四、充电设施建设完善依然深陷困境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不乐观,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困难,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充电桩建设成本高、回收周期长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公共充电站的建设成本主要由设备、土地、电力增容三大块组成,以二线城市一个小型充电站(10-15台充电机)为例,设备费大概需要300多万,电力增容也需要100-200万不等,再加上土地成本和后期的运营成本,千万级的投资也打不住。即便按照武汉的补贴政策,也只能拿到100多万的补贴金额,仍需投资方出资800万以上。
而按照充电服务费为0.6元/kWh来算,一辆续驶里程为25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一次充满电后充电站赚取的收益仅为20元左右,基本上要靠40万辆/次才能赚回成本,这还是乐观估计,实际情况估计50-60万辆/次都很正常。
很显然,大部分充电站数年之内都无法取得如此高的成绩,只能依靠停车费、广告等其它方式赚钱,充电服务费反而成了附属收益,没办法,谁叫杯水车薪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始终得不到改善。
2、私人购车已成主力,但私人充电桩建设进程尤其滞后
目前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已经接近总量的70%,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私人购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主力需求,2017年上半年的上险数据显示,个人购置新能源汽车的用户占比已经达到88.5%。
图5 2017年1-6月纯电动乘用车上险情况
显然,到2020年的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将有绝大部分是私人用户。对于这类用户,真正能够改善其充电体验的,并非是公共充电桩,而是自己建的私人充电桩。而当前数据显示,私人充电桩数量仅仅不到3万个,粗陋点讲,就是比公共充电桩的不足还加倍不足!
即便如此,大多数地方对建设私人充电桩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未如同公共充电桩一样落到实处。与公共充电桩的困难不同的是,私人建桩面临的是物业、国电等部门的踢皮球,常常是花了时间出了力还办不了事。即便是《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规定要加大物业协调力度,提出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私人用户居住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示范文本,但由于只是一个指南,根本不具备强制推动力,到目前为止也未破解这一难题。
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改造,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电力增容,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就一直搁置未决,而恰恰,庞大老旧小区的业主才是未来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主力群体。
3、重城区不重郊区、重城市不重高速,极大限制整车销售潜力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地方政策来看,大多数地方政府仍将注意力集中在市区范围,对于高速或市郊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自主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不断突破300公里的情况下,高速充电的缺乏将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窝在家里的“短腿婆”。
即便少数勇士能克服困难长途行驶,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将因为远途出行的充电不便而放弃新能源汽车。这一现象将在未来2-3年变得更加突出,因为,新能源汽车替代的是传统燃油车,并非是摩托车或三轮车。
4、充电体验不佳,全面互联互通何时达成尚存疑问
虽然国家出台了充电新国标,也通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接口新国标的实施方案》变相升级为“强制性标准”,但仍只是完成了充电接口的互联互通,对于充电交易结算的互联互通和充电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仍未完成,一个手机十几个APP,好不容易导航过去一半在充电、一半是坏的,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可以说目前消费者的充电体验仍然不佳,口口相传,杀伤力颇为巨大。
说白了就是,新能源汽车是想成为“前赴后继”还是“后继乏力”,充电基础设施是迈不过去的坎,而这道坎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长大,随着与燃油车正面竞争的加剧,愈加高耸。
五、发展建议
由此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有未来,就必须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推进,必须实现公共充电与私人充电的协同推进,必须实现市区与市郊的协同推进,必须实现充电技术与充电服务的协同推进。只有做到这四个必须,才不会在2020年政策大规模退出后大面积失去消费者信赖,否则,将彻底失去未来!因此建议:
1、大幅降低公共充电站的电力增容成本,明确要求各城市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位置合理的公共充电站用地指标,并减免一定时间段的税收,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持续不断的投入到公共充电站建设中来。
2、加快推出全国统一的私人用户居住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示范文件,对老旧小区的电力增容实行“集中审批制”,即累积一定数量的增容申请则必须集中更换老旧小区的电力设备,满足改造需求。
3、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做好统筹规划,按照不低于一定比例的条件合理布局高速公路和郊区充电站建设。
4、将充电新国标升级为强制性标准,同时考虑纳入充电服务信息/支付互联互通的相关条款,或者开发国家性充电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面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