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六大潜力产业
大力挖掘产业潜力,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煤层气装备、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六大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电动、甲醇和燃气汽车,推进电动汽车整车及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替代燃料汽车发动机冷启动技术、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技术,加快引进知名汽车生产企业落户山西的步伐,尽快批量化生产;煤层气装备重点突破煤层气勘探、开采、储运三大关键技术,鼓励发展高精尖勘探、抽取、提纯和液化气化装备,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排采系统成套装备生产基地;电力装备利用我省现有基础积极引入战略合作方,重点发展低温余热发电装备、低热值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风力发电机组、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等;煤化工装备重点研发制造劣质煤制烯烃、天然气及煤制油成套设备,并不断提升合成氨、合成尿素、复合肥生产设备及煤焦油深加工设备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培育发展大型、高压、高效化工设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节能环保装备大力发展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等设备,发展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变频器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新型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设备。通用航空装备重点发展农林植保作业小型无人机,鼓励发展系列通用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由组装向配套生产发展。
(三)提升五大特色产业
重点利用我省能源、原材料及军工企业的产品优势,提升电子智能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材料深加工产品、特色军工产品、农业机械等五大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电子智能装备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搬运、装配等智能装备、机器人;基础工艺装备整合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等铸造资源,以国家紧缺的大型和精密铸件为方向,发展重型机械、汽车铸件、铸管等配套件;材料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不锈钢、钕铁硼磁材、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优势,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性能钕铁硼磁钢、不锈钢及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和铝镁合金压铸件及其深加工产品;特色军工产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发展军民共用技术和军民两用装备,重点推进柴油机、石油钻具、涡轮增压器、压力容器等特色军工产品;农业机械重点发展玉米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家用搬运机械、耕整地机械、可再生能源利用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等特色农机产品,打造太原、晋中、运城和长治等农机产品集群。
六、主要任务
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市场机遇,结合我省特色,从解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入手,重点推进十大战略任务。
(一)创新引领,构建产业研发体系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断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设施,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发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人才、实验设备等优势,联合开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学科群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院士”工作站和国家“博士后工作站”,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企业与高校技术交流,探索建立基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协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共享技术成果,并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保障运行机制。同时,围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和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二)协同集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以优势产品和新兴支柱产品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打造整机和零部件协同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在逐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域,强化市场对原材料、产品、技术的动态调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聚区域内企业竞争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整合省内资源依托工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太原、大同、长治、运城汽车制造基地;晋中纺织机械和液压机械制造基地。培育发展太原、晋城、长治、晋中、运城、大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长治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太原煤化工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太原、吕梁、晋中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基地。构建太原、长治电子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铸造基地;太原、临汾、忻州锻造基地,运城材料深加工制造基地,太原、临汾、长治军民结合制造基地,太原、晋中、运城、长治农用机械制造基地。
(三)互联融合,提升产业智能水平
落实国家“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进我省“互联网+制造”的生态体系的建设,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把握“中国智造”带来的时间窗口和发展机遇,着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电子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智能设备。同时,并行推进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创建互联网+高端人才、创新驱动、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先进技术、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业务重组和信息集成为一体的智能工厂,促进一个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用和效益,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四)绿色低碳,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工艺与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完善我省再制造行业标准,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攻克煤炭高效清洁燃烧;锅炉自动控制技术、锅炉系统能效诊断、燃料品种适应、高效换热;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低浓度瓦斯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在高效锅炉、电机系统、余热余能利用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同时,倡导清洁生产,推广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企业经验。鼓励企业建立能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相关政策,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监控和优化管理,强化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监管,开展装备制造企业绿色评价,把好行业准入的绿色关口。
(五)延伸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
发展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融合的产业形态,即未来发展趋势的服务型制造。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延伸产业服务链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服务型制造在装备制造业的贡献率。同时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