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新环保法力推大气治理 根本治霾仍需20年 效果肉眼难看出

添加时间:2016-12-26 15:06:30 来源:《财经》杂志

 

 

根本治霾,需要20年时间

 

虽然环保部屡次表示,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而在霾中有“水深火热”之感的公众总是期待能速战速决。于是,近几年的治霾多在较易见效果的末端入手。

 

源头减排,是环境、能源界的共识。源头,指工业领域的高耗煤行业,减少燃煤使用量是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末端,可以通俗理解为排放,要么采取技术手段不断压低排放物中的污染物质,要么削减排放量。

 

“脱硫脱氮脱硝,都是治标的方法。”杨富强表示,“治本,主要还是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费,使用清洁能源,推进节能。”

 

近年中国在削减煤炭产能方面取得的成果,其实有赖于终端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削减。削减产能,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耗煤量下降,耗煤量下降则意味着排放减少,进而对霾的进攻给予还击。

 

即便所有人都认识到控煤的重要性,控煤前景依然充满变数。

 

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在5月的“节能减排技术和项目推介会”上称,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中国要从根本上治理好雾霾、重现蓝天白云,需要20年至30年时间,即使是采取最严厉的措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快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奇迹性地改善环境,也需要15年至20年左右时间。

 

15年后,会发生什么?

 

仅就能源领域而言,中国政府曾经预估,15年后,即2030年前后,中国的碳排放将达到峰值。

 

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煤炭、石油。出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基本条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品种当中,必须至少一个出现峰值,从而抵消其他两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煤炭会首先达到峰值。

 

严格限制、加速关停或转型高耗煤企业等一系列控煤措施,首先会推进煤炭被石油或天然气取代的进程,而在一些地区,仅可能升级为以优代劣。然而,2016年,煤耗总量的回升给未来的控污带来了变数。

 

“未来,需要从化石能源的高消耗,过渡到更多使用清洁能源。”杨富强说。

 

2050年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以上,这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中国人均电力消费要达到8000千瓦时,目前这个数字是4000千瓦时。

 

“如果电力真的达到8000千瓦时,意味着现在的装机容量还得翻一番,这个用什么来装,用核电装,核电的安全问题怎么考虑?用水电装,水电2020年以前就基本开发完了。未来的可再生能源能不能替补这个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戴彦德分析,“当然,中国应对雾霾,把煤炭的比例降低,这是战略选择,是毫无疑问的”。

 

“长牙的法律”,抵不过纵容

 

肆虐的重霾,切切实实地敲响了警钟——逐渐加码的控煤措施和较高的排放标准下,2016年还煤耗回升,是不是有一些躲藏在暗处的“敌人”被忽略了?

 

“电力行业一直在叫屈,燃煤电厂现在完成达标排放目标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还没有,工业锅炉也是类似,在按照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进行排放方面,现在看,做得比较差。”一位业内人士说。

 

整治没有如期望般一击扼喉。如2015年底,环保部“揪”出东北三省15家问题企业中,供暖企业超过了半数。随后,环保部通报再指出东三省燃煤供热企业锅炉环保设施建设、运行问题突出。

 

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实施。该法历经四次审议,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调研论证三年半,最终,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造假机构承担法律责任等条款,被细致地写入。

 

按日计罚,被评论为最具亮点的处罚条款,“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此前,对于排污主体最高罚款只能到100万元,5万元是最常开出的罚单额度。

 

两年后的今天看,这部“长牙的法律”,并未达到公众所期待的咬合力和杀伤性。

 

“按日计罚,我们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这个程度,结果全国按日计罚的只有几十亿元,这是杯水车薪!”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工业企业之所以达标缓慢、部分企业敢于偷排偷放,很大程度上因为严格的法律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各地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34%。

 

“如果把这么严格的法执行到位,那么最起码按日计罚会达上千亿元,而不是几十亿元。”上述业内人士说。

 

环境监管方面的“不给力”,在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中也可窥一斑。按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要求,2016年底前,全国各地全面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并完成整改任务。

 

直到最后一刻,环保部在今年5月下发加急文件,要求在11月30日前,省级环保部门网站公开清理结果,确保违建项目自2017年1月1日起“清零”。

 

“加急”终于对一直进展缓慢的清理行动起了作用。截至2016年6月,除西藏外,30个省级行政单位环保部门公开信息,共清理出62.4万个违建项目。但更令人忧虑的现实,随之浮出。

 

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全国清理的62.4万个项目中,或没有环评、或没有通过环评验收、或与环评审批不符,其中,2015年之后的项目超过1.2万个。如果单看工业项目清理数量,平均每7.6个工业企业法人对应1个违建项目。

 

“这个清理成果反映出过往执法不力。”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违建项目中,约1.27万家为重点污染行业企业,预计其每年排放的废水和二氧化硫,占目前全国两者总排放量的8%以上。而这个数字,仅仅是理论预估值,“实际排放将大大超过这些数字”。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