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北京绿色制造实施方案》印发

添加时间:2016-12-21 14:05:10 来源:北极星节能环保网

 

六、实施八项工程,示范带动重点突破

 

(一)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工程

 

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企业建设。发挥北京设计服务等创新资源优势,创建绿色设计创意中心,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家具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业企业绿色设计示范,建设一批设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示范项目。重点突破轻量化、无害化、节能降噪、资源节约、易制造、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技术,开发应用生态(绿色)设计工具,建立生态(绿色)设计支撑数据库,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优化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案,探索建立产品的生态(绿色)设计评价体系。

 

(二)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工程

 

实施制造业清洁生产改造。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切入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石油化工、家具、印刷等重点行业,实施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革新传统生产工艺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选用绿色材料,替代有毒有害原料,鼓励家具、汽车涂装等行业推广水性、粉末涂装工艺,电子行业实施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替代,印刷行业推广低挥发性有机溶剂工艺,从源头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降低末端治理或无组织排放控制压力。

 

(三)能源高效利用工程

 

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高耗能通用设备,针对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系统、变压器、锅炉、照明器具等重点通用设备,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实施升级替代,推广高能效产品和设备,将重点通用设备的运行能效指标提高至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应用热场管理、余热利用、自然冷源、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等技术和产品,大力提升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

 

推广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继续开展工业领域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基本淘汰10蒸吨以下工业燃煤锅炉。推进工业用能低碳化,优化调整工业用能结构,鼓励企业提高可再生能源,扩大太阳能、地热、生物质等新能源应用比例,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或企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园区及企业开展光伏、光热、风能、热泵等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建设。

 

(五)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示范应用工程

 

实施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以控制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工业新水零增长为目标,推广绿色节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强化用水监控管理,对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等主要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市政供水、雨水、再生水等集成利用服务体系,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动工业清洁高效用水。

 

(六)循环利用示范应用工程

 

推进绿色包装,加强对包装印刷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可降解、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加强包装印刷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力度。开展聚酯瓶、利乐包等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鼓励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完善绿色回收系统,加强企业间废物交换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废弃资源产生、废弃资源利用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流通。围绕电子产品、汽车、机电产品等领域,扶持典型示范企业,开展高效清洁回收与拆解、资源化再利用与再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广绿色化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

 

以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飞灰等典型项目为示范,带动京津冀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北京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重新布局。探索区域产业对接、配套和示范应用的全方位合作体制机制,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全产业链的集成协作。

 

(七)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工程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在重点用能单位推广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鼓励在中小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能源管控平台,对能源消耗情况特别是主要耗能设备,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的园区,试点建设能源管理云端平台,为用能企业、园区、政府提供能源大数据增值服务。

 

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优势,探索建立企业智能环境数据感知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

 

(八)绿色服务产业化工程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围绕机电设备改造提升、能源替代及高效利用、信息化提升、环境深度治理等领域,重点扶持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节能环保业服务机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技术、品牌优势的节能环保服务业龙头企业,提升北京节能服务产业竞争力及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与工业企业需求对接。建立北京绿色制造产业联盟,整合节能环保领域上下游资源,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绿色制造的财政投入,统筹整合利用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污染防治、产业退出等各类财政支出政策,重点向绿色制造技术改造倾斜。对接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实施,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本市绿色制造重大项目的支持。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绿色制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落实相关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

 

(二)提供绿色金融支撑

 

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不断扩大工业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创业与私募股权基金等设立绿色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三)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对既有标准进行全面清查和评价,制(修)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等标准,严格标准管理。组织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建设实施指南和评价认定标准,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创造管理基础。

 

(四)强化监督管理

 

积极推进完善绿色制造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绿色制造管理体系。发挥环保执法、节能监察、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监督管理手段,强化制度约束,为实施绿色制造提供制度保障。

 

(五)加强宣传引导

 

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企业认识,引导企业自觉践行绿色制造。提高用户认识,引导绿色消费理念,为绿色制造营造有力的舆论氛围。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