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安徽蚌埠市十三五规划:推进热电联产 积极引进微风发电技术

添加时间:2016-11-18 11:53:36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一行动计划”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着力实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触摸屏用高强度盖板玻璃、AM-OLED器件、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产业园、工业机器人及功能部件、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汽车发动机、生物医药产业园、PBS生物降解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力争到2020年,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集聚一批龙头企业。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蚌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高成长性中小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集聚10家左右产业超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研发平台载体作用,激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创业活力,着力研发和攻关8.5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PBS生物降解材料合成、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高效静电除尘器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力争到2020年,突破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工程化技术。

 

打造一批产业基地。牢牢把握省支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重要机遇,鼓励各类园区、开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类要素向园区、开发区集聚,加速形成新兴产业生产组织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到2020年,打造3个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3-5个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第二节  全面提升传统加工业

 

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轻工食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绿色集约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加快淘汰僵尸企业,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力争到2020年传统加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

 

轻工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质烟酒、包装印刷、玉器加工等产业,加快推动轻工食品产业链条精深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改造,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推动优势资源就地加工增值。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服装鞋帽、产业用纺织品及家用纺织品。大力引入新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设计人才,推进自主品牌发展与对外合作发展并举,加快在休闲服、运动鞋服等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原创设计的品牌服装。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及应用,重点推进生物医用纺织品、汽车用纺织品、多功能蓬盖材料等开发,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苯基有机硅新材料,推进应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加速实现生产技术升级、化工产品升值。以现有苯系有机中间体为基础,拓展产业链条,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苯二胺、芳纶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延伸苯基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开发苯基氯硅烷系列产品。

 

建材产业。积极推动新型建材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轻质高效、防火隔热、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和新型不锈钢型材等,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水泥生产企业资产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面有序推动市区化工企业异地搬迁改造,加速形成布局集中、企业集聚、发展集约的产业格局。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天润化工等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并实施同期关停;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城市老工业区企业搬迁改造,同步实施周边居民异地搬迁安置和生态环境恢复,彻底解决落后产能集中、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专栏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1、实施产业转型升级100个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加快实施安徽中烟蚌埠卷烟厂易地搬迁技术改造、烟草产品制造基地、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佳先功能助剂退市进园、中纺油脂产业园、冠宜国际箱包制造基地、特步鞋服生产基地、金黄山大型印刷包装生产基地、辉隆科技产业园、中华食品产业园等100个重大项目。

 

2、产业提升工程。以产业新型化为方向,明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轻工食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3、产业集聚工程。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加快城区老工业搬迁改造,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产业集聚专业镇、中小企业产业园等多层次发展平台,促进传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天润化工、佳先化工等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大力谋划特色传统产业基地,到2020年,以特色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4、质量品牌工程。以提升品牌质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激发传统产业企业内生活力。引导传统产业企业树立品牌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培育一批名品、名企、名牌、名家。促进蚌埠产品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品牌转变。

 

5、绿色发展工程。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发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存量企业改造升级,完成华光光电退市进园、国电蚌埠电厂扩能升级等重大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500亿元。加快节能绿色高效改造。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工厂,推动传统产业的耗能、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第三节  加速优化能源结构

 

以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为主要方向,逐步减少原煤消费量,着力构建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多点支撑的能源消费体系。

 

化石能源领域。在火电领域,推进园区实施热电联产,提高原煤利用效率,加快建设国电蚌埠电厂二期工程,谋划国电蚌埠电厂三期,打造国电蚌埠能源基地。在天然气领域,在供应端,积极拓宽天然气供应渠道,优化天然气供应途径,建设天然气供应保障设施,提高天然气消费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完善供应管网布局,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在应用端,扩大开发区工业企业使用天然气的比重,积极谋划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加快全市天然气加气站的布局和建设。

 

新能源领域。在生物质能领域,加快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成怀远光大生物质电厂、五河上海电气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有序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鼓励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农村大中型沼气、垃圾填埋气发电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改造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加速中粮生化秸秆制乙醇产业化,壮大非粮生物能源生产规模。在太阳能领域,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光伏地面电站,支持发展光伏电站服务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在风电领域,实施饮马湖风电场开发建设项目,积极引进微风发电技术成熟企业,推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第四节  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抢抓国家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畅通驻蚌部队与市委市政府合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军地合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跨军地、跨领域、跨部门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合作方式,引导推动中国电科第40所和41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4所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大型机械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加快以高新区为载体,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支持驻蚌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推动剥离民品业务,成立专业化公司,加速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进程。加大蚌埠地区港口航道、通信网络、军民用机场、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力度,进一步适应和满足战备需求。充分利用蚌埠军分区、装甲兵学院、蚌埠汽车士官学校、海军蚌埠士官学校等驻蚌部队资源优势,加大军民企业产品应用推广力度,促进驻蚌军民融合企业产品进入军队、政府采购目录。

 

第三章  实现服务业大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和医疗卫生等优势行业,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间,保持服务业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

 

第一节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形成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重点打造西部工业物流、淮上商贸和保税仓储物流、南部电商物流等若干物流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运输、流通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和技术装备,鼓励制造企业物流流程再造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培育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布局,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入驻园区,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支持铁海联运,提高多式联运比重。大力发展保税物流,提升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能级,加快蚌埠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申报工作。

 

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加快建设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知名金融机构入驻,引导企业向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省股权托管中心进军,重点推进企业“新三板”挂牌。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探索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短融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等融资新工具,推动信托、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农村“两权”抵押、在建工程抵押等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县域基层网点,加强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的服务,支持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技服务业。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行业,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面向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筹建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质检中心。引导企业自建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服务与企业对接,促进工业设计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推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举办好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全力打造安徽省工业设计名城。积极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加快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培育集聚一批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研发机构。

 

第二节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内外贸融合,推动市场商贸业向国际化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划行归市”发展战略,完成传统专业市场的调整、改造和提高,打造一批面向全国、全省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调整优化零售业布局,引导城市综合体健康发展,形成以淮河路、东海大道、高铁新区、张公山等为代表的若干个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商业集聚区,着力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加快发展便利商业,全面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健全农村商业网络,开展社区公益商业体系建设,打造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办医市场,完善社会办医优惠政策,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快建设蚌医二附院淮上区新院区、蚌埠医学院龙湖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南新院区、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市第四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搬迁新建等重点项目,支持三县创建三级综合医院。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专科医院。鼓励市属医院开展对外合作,加快特色专科发展。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工程,建立完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探索“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积极发展健康咨询、营养保健、运动健身、健康教育等大健康服务新业态。

 

信息服务业。抢搭“互联网+”快车,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推进下一代互联网(NGN)、第四代移动通信网(4G)、数字集群通信网、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等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大力支持软件服务、平台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等模式创新,提升软件业支撑服务水平,建设一批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创客平台等新型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免费WIFI建设,全面实现WIFI网络城市区域全覆盖、农村区域无缝对接。提升电子政务、城市管理、交通、医疗、公共事业等移动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蚌埠信息服务业能级和竞争力,打造创新2.0时代“智慧蚌埠”。

 

第三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蚌埠地区交通区位、加工制造、科技教育等比较优势,结合各县区产业定位及周边产业配套情况,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投向,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管理高效、辐射力强”的原则,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动漫创意、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金融服务和中央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打通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节点,达到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共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