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光伏十年:成全球最大市场 路线模式等争论从未停

添加时间:2016-11-14 11:37:41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未来之争:制造公司vs科技公司

 

10月19日的北京新国展,2016年中国光伏大会举行了一场名为“回首峥嵘、相忘江湖”的论坛,李俊峰、施正荣、瞿晓铧、高纪凡、曹仁贤等几位“大咖”,坐在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背板下,面对着当天全场最多的一波观众,在题板上写起自己的创业初心。

 

题板亮出,答案各异。但稍作总结,就会发现多数大咖入行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二:一是养家糊口、赚点小钱,二是专业所致、兴趣使然。

 

可见,多数从业者没有料到一个新生事物后来会如此火热,正因为没有准备,火到一塌糊涂的光伏,就像一股加速度,把他们裹入一个“反复扩产、快速增长”的螺旋中。于是,一个个千亿元、万千瓦的大目标不断出现。

 

王健林说,要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这句话,或许更适用于制造业为特点的中国光伏。高目标抛出,第一步就是扩产。扩产容易,但代价大——一次性固定投入砸进去,极大的维护成本会让企业不敢减产,否则,边际毛利率根本不足以支持企业生存。

 

制造业的另一个弊端,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来袭而被充分暴露出来。2016年5月,人们还把富士康集团“机器换人”的风声当做传闻,但此后不久,富士康就在中国生产基地安装了4万台机器人,并被指间接导致昆山工厂6万人被裁。而根据富士康的计划,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取代人工。

 

可见,自动化、智能化的战略逐渐成为主流势不可挡,光伏企业要想获得新一轮增长的可能,或需要开始剥离辎重、轻装上阵,把“给别人代工”变成“让别人代工”,由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变成轻资产的科技公司。

 

这样做的前提,首先是掌握足够的核心技术。美国的FirstSolar,在2012年大停电事故发生后,仍是全球十大光伏组件企业,但它立刻决定转型并进军印度。之所以敢于这样决定,与其掌握的独家技术不无关联,这种碲化镉专利技术不仅能让太阳能发电量更大,并拥有更低廉的生产成本。相比之下,中国掌握类似产业化专利的企业仍然较少,能够率先研发出颠覆性技术的企业就更为凤毛鳞角。

 

成为科技企业的下一步,企业可以化身投资人,比如参照复星的投资平台模式,即不直接投资实际的生产线、工厂项目,而是在投资地积极寻找拥有完整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由其进行投资、生产和销售,也就是把“外来人投资异地项目”变成“本地人投资本地项目”,成为更高层面的投资者。

 

而要成为合格的投资者,光伏从业者需要多一些敏锐沉着。这两种心理看似矛盾,但都不可或缺。特别是市场主流始终没有尘埃落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人能否保持敏锐的嗅觉,将决定企业何处出手、如何切入、收获几何。

 

希望有一天,当某种特殊材料出现,让光电转化率获得革命性突破的时候,光伏行业的普罗大众,不再只拥有厚重的厂房和电站,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已经是独门的技术、投资的眼光和冲刺的实力。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