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是定州市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一个主题(加快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双百工程”(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跻身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做到“两个高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就高不就低),实现“一个翻番”(以2015年为基数,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600亿元、60亿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加快打造河北发展新的增长极,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主动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统筹全市空间布局,科学谋划规划定位,促进定州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以省直管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农村土地征收改革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向京津、面向全国、面向全球,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
(三)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园区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构建技术先进、体系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民生优先,共享发展
遵循民生优先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定州建成和谐发展之都。
(五)生态环保,绿色发展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时并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实施严格的生态考核、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定州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三、战略定位
(一)总体定位
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节点城市。“十三五”时期,打造立足冀中、辐射华北、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京廊保石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型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
(二)功能定位
1、河北省新兴经济增长极。“十三五”时期,主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河北产业转型新标杆、经济增长新引擎。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高标准建设北方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古城恢复改造工程、定州伊利乳业工业园等大项目、特大项目,重点引进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新兴产业项目、龙头企业项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不低于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规划期末综合实力争取进入河北省前十强并跻身全国百强。
2、京津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城市。主动与京津两市区县政府、开发区及大型制造企业联系,承接符合定州产业定位的工业项目转移,助力京津地区制造业疏解;积极联系京津地区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物流园区等机构,承接物流、医疗、教育、科技服务业等相关服务业转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首都非核心职能做出贡献。
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发挥定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以开元寺塔、州署、贡院、晏阳初故居、南城门、文庙、中山博物馆等为标志的定州古城建筑,整合文物资源,打造以中山文化为特色、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型园区(河北文博园),提升城市品位,繁荣县域经济,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模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创新模式,加以推广,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贡献力量。
5、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力争达到2.6%;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孵化器,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绿色田园城市。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推动企业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之路,大面积植树造林,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融生产、生活、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绿色田园城市。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辐射力强、经济效益好、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千年古城重现辉煌,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型的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形成。
“十三五”时期,定州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完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度整合重组,打造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力争打造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群5个,主营业务收入上百亿企业5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0家,纳税超千万企业100家以上。实现“两个高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就高不就低)和“一个翻番”(以2015年为基数,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600亿元、60亿元),加快打造河北发展新的增长极。
2、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柱产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成功转型,旅游、环保和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成为新的三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为定州发展蓄足后劲。
3、城乡生活品质显著提升。重点功能区基本建成,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商务、文化等服务功能,以及道路交通、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品质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多元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创新局面,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力争2020年建成区达到7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万,城镇化率6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4、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古城恢复工程基本完成,中山博物馆、开元寺、古衙署、台湾两岸文创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顺利完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唐河湿地公园成为旅游新热点,中外游客大幅度增加,京南石北特色旅游城市知名度显著提升。
5、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水资源无序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和路网绿化不足等问题得到解决,生态绿化指标有较大提高,空气、水质等环境质量良好,绿地格局完善,生态旅游、湿地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兴起,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低碳生态、绿色宜居”特色彰显,再现定州土肥水丰的生态景观,成为河北省最具竞争力的生态宜居城市之一。
第三章 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引领定州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明确全市各区域功能定位,进行精准功能分区,推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我市全面贯彻落实。
一、优化空间总体布局
结合定州市区位优势、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差异等条件,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一城一圈、两轴两园、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一城一圈”
1、“一城”。指定州中心城区,加快西城区、北城区和南城区同步建设步伐,到2030年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在市域中的核心地位,健全中心城区职能,通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一圈”。打造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全力推进曲港高速支线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京广铁路火车站区片改造;全面规划海陆空“零距离转乘”内陆港建设,启动实施河龙线绕城段、城市迎宾大道、城区主干道提升改造等城市路网建设,尽快启动朔黄铁路定州西站建设;充分发挥京石高铁定州东站、石家庄机场定州城市航站楼的作用,统筹谋划建设大交通;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乡村道路建设三年攻坚,构建通往周边各县(市)和乡(镇)、村的快速要道,使定州市成为全省“通高速、通高铁、通海港、通空港”的重要城市,凸显华北地区的黄金交通枢纽地位,形成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二)“两轴两园”
1、“两轴”。即107国道、京石高速南北向发展轴和依托河龙公路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
2、“两园”。即定州经济开发区和沙河工业园。
定州经济开发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重点建设以河北长安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汽车城),以河北旭阳为龙头的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以定州伊利为龙头的乳品加工基地,以及机械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建成定州率先发展的增长极、中等城市的新市区。
沙河工业园,以双天园区、钢网小区为基础,以钢网、农机等传统特色产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金属制品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静脉产业和生态农业,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建成传统产业聚集区。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合作,依托定州优势,利用首农资金、技术,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
(三)“三区”
结合定州市自然条件、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定州划分为三个功能区:西北部综合经济开发区、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南部沙河传统产业聚集区。
西北部综合经济开发区,加强生态城镇建设,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沼气—有机肥—农业生产”的循环经济体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好特色农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