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商业模式分析

添加时间:2016-05-06 12:30:11 来源:环境工程

 

1.6 土壤污染治理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当前,土壤污染治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体制功能发挥受到严重限制。土壤环境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监管职权分散,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缺乏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缺失,对污染者惩治手段乏力。因此,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与创新土壤污染治理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环保、国土、工信、住建、农业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协同行政管理机制。

 

2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

 

2.1 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

 

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指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政府、企业对环保的关注重点从投资规模向治理结果转变,从治理主体向从环保企业购买服务方向转变。

 

依据第三方治理原则,污染企业对于产生的污染,从自主治理向委托第三方(环保企业)治理转变。污染企业向环保企业支付治理服务费,环保企业承担环境治理风险。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种可用于土壤修复的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污染土壤修复。从政府自主运营转变为环保企业运营,政府向环保企业购买土壤修复环保服务。环保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不再是财政补贴的关系,而是商业合同的关系。对于政府,减少负债压力,降低非专业化运营带来的低效率,分担环保治理风险;对于环保企业,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承担环保治理风险。

 

政府、工业企业、环保企业都有推进PPP、第三方治理的动力。PPP和第三方治理可有效化解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压力、环保压力。环保企业获取更多的土壤修复市场份额,提升土壤修复产业规模,同时承担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风险。拥有经验的土壤修复环保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2.2 几种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

 

土壤修复资金需求量大,而目前国内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模式不清晰一直是困扰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土壤污染特别是场地土壤污染及其治理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图1所示,多方利益主体的存在使得责任主体难以确认,造成污染责任的相互推诿,污染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市场失灵,收益主体抽象,价值以及污染对资产的影响也无法评估,资金筹措机制亟待完善。

 

 

图1 污染土地开发各利益相关方关系

 

根据我国的污染场地现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形成适宜的、可持续的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跳出就修复产业论修复产业的局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污染企业、受益者为主体,政府、社会等为辅助的多元化的场地修复资金来源,使土壤修复走向可持续发展。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经验[15,16],结合我国国情及现阶段有限的修复治理工程经验,给出几种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具体如下: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