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带来的其他问题
随着各级政府对畜禽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视,各地政府均出台了相应的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大规模、大范围的拆除、撤出政策造成全市畜禽大幅度减少,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全市畜禽产品自给率的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有很多地区畜禽产品的自给率已远远低于30%目标红线。畜禽产品自给率过低导致消费者依赖外来购入,进口量增加,小则致使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加困难,大则冲击国内畜产品价格市场,影响畜牧业稳定发展。
畜牧业虽然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历来畜禽养殖就是以家庭式的散养起步,慢慢发展至规模化。因此其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制约了畜牧业发展的弊端,最终造成了污染。如从业者的素质较低、法律制约性不强,观念根深蒂固、治理意识较差等。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对策分析
2014年国务院颁发《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这是国务院制定实施的第一部农业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015年国务院又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全国水环境污染防治计划。国家重要法律法规的颁发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上新的高度,使得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法可依。但是畜禽养殖污染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2.1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从畜牧业产业规划布局、环境准入、饲养过程和粪便贮存利用等环节预防畜禽养殖污染的发生,通过政策、技术等措施因地制宜开展污染防治,建立环保、农林、发改、财政等多部门联动的污染防治机制,探索建立污染风险预警系统,构建高效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科学布局,因地制宜
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畜牧业污染防治的特点,统筹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科学调控辖区内畜禽养殖的规模和数量,使畜禽养殖数量与地表植物及土壤自净能力相适应。同时针对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及所处的自然环境,采取分类防治策略。如点源污染的畜禽养殖场,规范设置养殖场排污口,纳入日常环境监管,面源污染类型的畜禽养殖场,逐步建立科学的监测、普查和评估体系。
严格畜禽养殖环境准入,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新建、改(扩)建的养殖场要综合评估养殖场周边人口密度、环境敏感度、土壤肥力、作物需肥量等环境对畜禽养殖规模的承载能力,并配套相应的环保处理设施,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养殖场建场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畜牧业环境污染。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畜禽养殖场日常执法检查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全过程管理
建立各级政府、环保、畜牧、发改、财政、统计等多部门联动的污染防治机制,从制度上分解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的责任,并从监管方式、监管频次、监管重点、治理要求等内容上,增加基层环境监察机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用仪器设备,提高基层环境污染监测能力,进一步细化基层环境监察机构日常监管内容,并把畜牧业环境污染监管纳入乡镇一级政府绩效考核,确保日常监管责任的有效落实。
2.2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
畜禽粪便与一般的工业污染物不同,是宝贵的有机质资源,可以用来还田、生产商品有机肥、生产沼气和发电等方式变废为宝,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因此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应突出畜禽粪便的资源属性,并充分考虑畜牧业的特殊性,加大对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推动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