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产品显现过剩假象,市场现有产品存在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
节能环保行业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加重了企业成本负担,第二是低端产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造成第一个特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节能环保工业级产品的关联性较强,比如一个污水处理项目,一般要从整体系统出发完成一整套工艺流程设计,包括工程项目的施工、调试、验收等,在这个过程中其产品的上下游的关联性就被强化了;另一个原因在于节能环保行业本身是从夹缝中发展来的,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对于用户类型的企业而言,突出节能环保就等于减少利润,而对于公众而言,短期效益也不易觉察。
造成第二个特点的原因在于目前的节能环保产品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短板,所以在中高端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可以说节能环保产品的过剩是假象,是低端产品的过剩。
产业发展生态链尚未形成,底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亟须建设与完善
节能环保行业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级的产品,如前面提到的污水处理项目;一类是民用级的产品,如环保节能灯、环保电池、绿色出行等。但无论是哪一类,产业发展的生态链都未完全形成,按照产业生态链的概念,包含了产业所依存的大背景以及物理、生物和社会等领域产生的机会和制约因素。节能环保产业尽管处在人们环保意识逐渐觉醒的大背景下,但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机制还需要完善与健全,而且政府缺乏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推动措施。比如,在能源消费变革过程中,电能替代和清洁能源替代,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利用能源方式的两大趋势。其中,交通领域,新能源电动汽车被认为环保产品的代表之一,也被认为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为何迟迟没有形成繁荣的市场效益呢?最主要的问题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充电站的普及率达不到人们预期。
加快底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对于节能环保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底层基础设施不仅包含实物形式的基础设施,而且包含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舆论引导、环保理念的宣传等形式的生态建设。
节能环保标准内涵上需完善,如何落实到位考验现有评价监督机制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最近几年加大了重点产业标准制修订力度,仅2015年,全年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931项,同比增长26.2%,其中节能环保领域,节能标准有62项,环保类标准制修订力度也有所加大。节能环保标准在形式上也基本形成,但内涵上还有很多需要靠实践来检验的地方。标准的制定应当本着两个原则,一个是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一个是有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产业健康发展需要的标准?有没有必要在产业尚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标准上抑或是政策上有所倾斜?当然,绝不是违背现有的节能环保理念,降低产品的技术含量,而是要思考怎样的评价监督机制算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并且确保节能环保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所接受的评价监督是公平、公正的,也是考量现有评价监督机制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