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水气土新三司改革前传:螺旋式回归 重构环保部

添加时间:2016-03-17 14:18:56 来源:千篇一绿

 

从要素管理到“打包”管理

 

“历史发展到现在,环保部门经历了螺旋式的变化,最终还是回归到了最初的要素管理。”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感慨,他1978年即进入环保系统工作。

 

在老环保人看来,三司成立是一种回归,提起环境要素管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1970年代中国刚开始成立环保部门说起。

 

1973年,简称国环办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彼时已与国际接轨,按照环境要素设置了处室,包括水、气、固废与化学品处等。

 

1982年,环境保护局成立,但一直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独立出来,成为副部级的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是环保部门第一次升格,级别提高了,机制也需要调整。杨朝飞记得,环保局要从二十多个处并成九个司。在时任局长曲格平领导下进行了机构改革。

 

和规划司、人事司等并列,囊括了水、气、声、渣等环境要素污染防治的污染管理司成立了,成为局里最大的司级部门。“当时觉得都是污染物,就归到一起吧,没有意识到不同环境要素的污染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要精细化管理。”杨朝飞说。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为正部级的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升为环保部,“打包”的污染防治管理建制却一直延续。这让污防系统的官员的“专业化”变得“不专一”:要当污防处处长,光懂气的治理还不行,得各个类型污染物管理都轮岗一遍。

 

1988年的机构划分还给土壤污染防治留下了问题。由于污染管理司承担了太多的职能,土壤污染中,只有工业场地污染划给了污染管理司。因为农村既有生态保护的问题,也有土壤污染问题,农村土壤污染就交给了刚刚成立、工作量略小的生态司。

 

直到现在,从环保部的网站仍可看出:城区土地污染防治工作设在污防司固体废物管理处,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则在生态司农村环境保护处。

 

“土壤污染不能按照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也分不清。农村的很多污染是城市污染、垃圾、烟气排放造成的,得从源头解决。”杨朝飞说。

 

从1993年起,杨朝飞担任了十多年的生态司司长。他认为,这种割裂的机制对于即将出台的“土十条”,乃至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都是阻碍。

 

新三司成立后,城乡土壤防治都将纳入土司,土司的处室也将按照土壤、固体和化学品管理等分开管理。

 

反思总量制度

 

2016年3月11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人大答记者问时,回应三司改革的目的:要强化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环保工作的核心,通过水、土、气三个有明确质量要求的环境介质作为核心业务司。

 

三司成立的同时,污防司和总量司也随之撤销。这也意味着,我国环境管理的重心从总量控制转向环境质量改善,从粗放走向精细。

 

作为曾经的总量司司长和污防司司长,赵华林表示撤销这两个司并非说明这两个司的工作不好,而是因为成立三司后,原来两个司的职能刚好可以合并。

 

赵华林察觉到,虽然一直“打包”在一个司,但污防部门的名字也经历了“污染管理-污染控制-污染防治”的变化,代表着污防工作从建立规章制度到开展污染控制措施,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防治对象也从过去是常规污染物、向高毒的难降解污染物转变。

 

总量控制制度早在1988年就被提起,1996年开始实施。因“十五”的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COD这两项污染物第一次被列入约束性指标,环保总局与各地签订了责任书,由此开启了总量控制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系统倾力而为的减排历程。

 

为何总量减排任务完成,但是公众却不能感受到环境质量改善?赵华林表示,总量控制的工作并非不管环境质量,在考核总量控制的四个标准中,其中一条就是改善环境质量。

 

“在一个人快要不行的时候,先要稳住心率。对于环保而言,先抓COD和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赵华林打了一个比喻,“等到心率稳定了,再增加血压、血糖等指标,比如PM2.5。不能说稳住心率就和治疗没有挂钩,总量控制就和质量没有挂钩。”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