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能源装备企业转型 国家允许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建售电公司

添加时间:2016-03-10 16:13: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张传卫:弃风限电问题我认为还是在于机制,根本上来说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度问题、配置的优先权问题。谁给谁调峰?不是风电、太阳能给火电调峰,而是火电应该给风、光调峰。在量的保障上,先清洁能源后化石能源,这是调度机制、配送供给机制。在推进过程中,要靠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记者:2015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297万千瓦,预计2016年情况如何?未来风电产业将如何发展?

 

张传卫:2016年风电至少新增2000万到2500万千瓦。下一步,大规模的风电电站开发趋于减少。分布式离网型风光储互补型发电系统,甚至发配售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将成为“十三五”清洁能源开发的新趋势。清洁能源企业将成为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商,从卖电卖设备到资产管理,最终走上能源互联网之路。

 

海上风电基础研究不足

 

记者:“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实现大功率高效风电、智能电网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海上风电的技术研发应用。结合我国风电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目标,能否谈谈中国制造强国战略?

 

张传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实现中国创造要做以下几件大事:

 

第一,项目带动装备产业创新,以往能源行业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风电行业为例,中国开始风电开发时,兆瓦级风机还是个奇迹。现在全球最大的单机和海上风机来自中国,抗台风型、高原型风机也来自中国。在中国创造和创新过程中,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上,以项目带动装备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非常关键。

 

我们提出广东海上风电进行规模化开发,以规模化开发带动海上风电系统技术、系统装备的研发,包括海上风机、海工装备、运维设备等。上游可延伸到原材料,例如大型叶片的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研发。下游可以推进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整机而且提供服务型制造,包括下游的整体设计、海工设计、施工工艺、关键施工设备等关键设备、技术、工艺的研发,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先进设备制造业现在已经从过去的单一设备制造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型,从整体解决方案到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和创造、资产管理转型。能源装备从核电机组、风电机组、太阳能机组都是如此,包括输配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项目拉动装备,装备促进项目建设,就是一个带动中国创造和中国创新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这在能源行业尤为重要。

 

第二,支持企业的研发平台建设。现在科研、教育和产业脱离太远,学校偏重于学生论文,研究机构突出成果专利,而企业则要产品,结合点不多。其实学校就该专注于基础研究、大科学研究,我们国家现在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虽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未来要达到2.5%,但其中75%都应用于产品开发设计,用于基础研究的非常少。

 

以海上风电为例,我们海洋装备基础材料,海洋工程,海况、海床、海浪,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足,导致大型装备跟环境匹配性不够,现在海上风电根本性的研发在这里有问题。所以国家要支持龙头企业组建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要把产学研共建的产业研究院要作为重点。

 

第三,人才,人才问题还是机制问题。比如说,明阳搞内部合伙制,刚刚宣布成立一个由超大型风机的技术、研发、经营人员组成的公司,母公司控股,员工用技术、管理占有股份。员工持股蜻蜓点水是不行的,要大比重占股。

 

第四,创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大型装备、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创新严重不足,无法支撑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我国大型装备企业,有租赁公司、产业基金、创新基金、控股银行的不多,但国外公司如GE、西门子,制造是核心而支撑盈利的是租赁和金融板块。

 

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要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建立金融和融资租赁公司,包括风电行业要建立自己的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往银行做租赁公司,现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给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发牌照,允许它们做租赁公司,建售电公司。

 

融资模式也要发生变化。单纯的银行融资、资本金融投资都是有瓶颈的。在欧美国家,新能源运用社会资本、基金资本资金等直接融资的比例远远大于银行融资。9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这是不正常的,应该有一半以上来自直接融资、社会融资。


[1][2]